自己就感覺到了有些不對勁。
作為專業運動員。
他踩出去就知道自己第一下的狀態好不好。
到底還是受到了預賽全力突圍的影響。
除了他之外。
還有想要壓槍的。
這個人就是內斯塔.卡特。
卡特作為這一組啟動的高手。
每一次和蘇神對抗都充滿了熱情。
即便是他知道自己現在已經跑不過。
那也不影響他每一次都享受和蘇神對抗。
這一次也不例外。
而且論啟動。
就算是博爾特進行了改進又怎么樣?
難道。
還能比得過自己嗎?
卡特暴力邁出!
反應時間0.130s!
所有人里面位居第二!
這里卡特也開始拿出了自己的改變。
首先是改良型“四點支撐”。
也叫做雙膝-雙手非對稱支撐與身體質心轉換。
身體質心高度在運動穩定性和動力學中是關鍵要素。
卡特采用的雙膝-雙手非對稱支撐方式,打破傳統對稱支撐的模式。
通過精細調整各支撐點的受力分布,實現身體質心的精確調控。
依據靜力學原理,當物體的支撐面面積增大且質心降低時,其穩定性顯著提高。
在這種預備姿勢下,運動員身體質心高度約降低5-8cm。
這一改變使得運動員在起跑瞬間,能夠以更低的重心獲取更大的水平驅動力,減少因重心過高導致的啟動時的晃動和能量損耗。
也就是說——更低的質心可使運動員在蹬地瞬間產生更有效的水平分力,推動身體快速向前。
這一招,蘇神要是自己賽后看。
絕對覺得異常眼熟。
這不就是自己曲臂起跑之前的姿態嗎?
上一世自己就是用這樣的模式和形態拿到了6.42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枚國際大賽的短跑世界級銀牌。
要不是當時巔峰賽上的科爾曼橫空出世。
那一年的冠軍就該是自己。
不過這一世的蘇神因為早早就進行了模型調整。
根本沒有走過這一條路。
反而是在不斷觀察自己的卡特身上走了出來。
第一步出去。
將軀干前傾角控制在42°±3°。
從人體運動鏈的角度來看,軀干姿態的改變會直接影響到下肢關節肌肉的力學狀態。
當軀干處于此特定角度時,髖關節伸肌,即臀大肌和股二頭肌的初長度被有效縮短。
根據肌肉的長度-張力關系,肌肉在某一適宜的初長度下,能夠產生最大的收縮力。
在這個前傾角下,髖關節伸肌的初長度被調整至接近其最佳發力長度。
使得肌肉在收縮時能夠募集更多的運動單位參與工作,提高肌肉的收縮效能。
這意味著在起跑蹬伸階段,這些肌肉能夠產生更大的力量。
為運動員提供更強的啟動能量。
再加上牽張反射敏感性增強訓練。
在起跑瞬間,隨著肌肉的快速拉伸,肌梭能夠更迅速地將長度變化的信號通過傳入神經傳導至脊髓中樞,脊髓中樞經過整合后,快速通過傳出神經將指令傳遞給肌肉,使肌肉產生快速而強烈的收縮。
這種增強的牽張反射能夠讓運動員在起跑時,下肢肌肉迅速做出反應,爆發出強大的力量,縮短起跑的反應時間。
提高起跑速度。
卡特這里通過不斷的精煉。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不俗的天賦。
在這個方面,做到了上一世蘇神都沒有做到的程度。
當然也是因為蘇神太晚才進行真正科學專業化訓練。
才真正碰到蘭迪。
都到了2018年才把自己漸漸發揮出來。
那個時候他都已經二十八九了。
因此如果早點科學化訓練。
他即便是用這一套啟動訓練模型。
也不至于止步6.42s。
也許用這一套,當年就能夠爆開室內賽6.40,跑到6.30+。
25歲以后普遍都認為要退役了,這就是之前亞洲短跑運動員準備退二線的年齡。
蘇神自己上一世都已經打了退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