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神啟動爆發。
這一次。
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快。
上面這一套做好之后,蘇神曲臂啟動。
第一。
降低轉動慣量。
轉動慣量與物體質量分布和轉軸位置有關。
曲臂起跑時,手臂彎曲使部分質量靠近身體轉動軸,降低了上肢的轉動慣量。
根據角動量守恒定律l=iw(角動量=轉動慣量x角速度),在角動量一定時,轉動慣量i減小,角速度w會增加,即手臂能更快速地擺動。
為身體前移提供更多助力。
第二。
利用角動量傳遞。
起跑時,蘇神身體各部分的運動相互關聯。利用手臂擺動產生的角動量可通過身體的運動鏈傳遞到下肢和軀干,使整體獲得向前的動力。
加上肩關節動力臂延長,能讓手臂擺動的角動量更有效地傳遞,轉化為身體向前的平動動能,同樣提高起跑的啟動加速效果。
做這個,是為了接下來的關鍵。
蘇神要為角動量守恒的突破性應用,做好前置準備。
槍響。
啟動。
邁出!
慣性矩調節!
曲臂2.0狀態下,上肢的質量分布更靠近身體中軸線,轉動慣量降低37%。
這是從轉動慣量公式i=Σmr得出,也就是r值減小,曲臂時上肢各部分到轉動軸即肩部的距離減小,那轉動慣量i隨之減小。
再根據角動量公式l=iw,可以得知在角動量一定的情況下,運動員在起跑時可視為總角動量有一個大致穩定的需求以保證高效起跑,那么轉動慣量i減小,其角速度w就可以增大。
這意味著運動員能夠以更高的頻率擺動上肢。
最高可超過5.8hz。
而上肢擺動頻率的增加,又能夠更快地帶動身體的節奏,協調下肢的動作,從而在起跑階段獲得更大的向前動力。
其次出去的這一下。
蘇神做了擺動相位調節。
在蹬離起跑器瞬間,啟動反向擺臂,這是利用了角動量的矢量性。
不過這不稀奇,關鍵是你要怎么利用好這個矢量性。
角動量是矢量,其方向遵循右手螺旋定則。那么當運動員蹬離起跑器時,下肢會產生一個向前的沖量使身體獲得向前的速度,同時也會產生一個使身體繞質心轉動的趨勢,對應一個角動量。
此時啟動反向擺臂,擺臂產生的角動量方向與下肢蹬地產生的使身體轉動的角動量方向相反。
角動量守恒定律寫著呢。
這兩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角動量相互抵消,就能起到角動量補償的作用。
就可以使運動員的身體在起跑瞬間保持更好的平衡和直線向前的運動狀態。
減少因身體轉動而損失的能量,提高起跑效率。
當然,前提是。
你先做好了慣性矩調節。
做好慣性矩調節之前,又做好了核心肌群耦合,上肢剛度調節,肩關節動力臂延長等等。
不然,都是白搭。
這也是為什么后面的提升,越發需要運動員自己可以具備相關知識。
因為交叉的學問也越來越多。
不是每個人都是博爾特。
不懂也可以依靠身體天賦領悟。
蘇神這個,是真正的利用多學科交叉,進行自己的技術修改和突破。
啟動的瞬間。
再加上上肢擺幅控制。
這也是為了更好利用角動量和轉動慣量以及角速度。已知在在物理學中,角動量的大小與轉動慣量和角速度相關,角動量l=iw,其中i是轉動慣量,w是角速度。
當運動員擺動上肢時,會產生角動量。如果肩關節活動范圍過大,意味著擺臂的半徑增大,根據轉動慣量公式i=Σmr,r為質點到轉軸的垂直距離,r增大則轉動慣量增大,在擺動角速度不變的情況下,產生的角動量就會增大。
這。
就是蘇神現在做的。
依靠角動量守恒定律表明,一個孤立系統的總角動量保持不變。
在短跑起跑這個系統中,若上肢產生過大的角動量,為保持總角動量守恒,就可能會對下肢的發力和向前的運動產生干擾,導致能量分散,不利于運動員快速起跑。
這又到了為什么蘇神要減弱上肢非專項肌肉的原因。
總之到了現在。
那絕對是環環相扣。
不像是一開始,一個簡單的變化。
就可以讓自己取得進步。
后面。
越來越精細。
越來越科學。
越來越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