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的200米就是她要操作的比賽。
先給自己上上勁。
國內的比賽還是太散了。
沒有辦法給自己壓力。
還是來到國際比賽比較給力。
看到這些高手。
打不開23秒在這里幾乎都要墊底。
就足夠讓陳娟感覺到自己的熱血開始沸騰。
按照周兵的說法。
陳娟一直都是外冷內熱的人。
其實她骨子里有很強的不服輸精神。
一旦是她感興趣的領域。
一定想和你拼個高低上下。
至于說周兵為什么知道?
那你就要問他們倆自己了。
小年輕之間的話題不便多參與。
“第六道美國選手拉肖恩特亞·摩爾。”
“第七道牙買加選手帕特里夏·霍爾。”
“第八道美國選手金伯林·鄧肯。”
“第九道美國選手勞倫·威廉姆斯。”
“好了,介紹完畢,比賽即將開始,大家請欣賞接下來的這一槍。”
“看看在洛桑這片神奇的場地上。”
“能不能有什么新的驚喜出現。”
……
說完。
裁判員就發出了電子口令。
運動員都回到了自己的跑道上。
陳娟曲臂打開。
做好支撐。
她現在這個支撐簡直是獨一家。
沒有任何人可以模仿。
整個女子短跑界。
她是唯一的一個。
沒有第2個分號。
因此你真的可以遠遠的一眼就能看見她。
根本不會認錯。
選手們站在各自的起跑線上,神情專注堅定。
都是高手。
不會怎么出錯。
第一道的韋勇麗采用傳統蹲踞式起跑,這一姿勢基于二沙島蘇神實驗室微調的人體運動生物力學原理設計。
看她其雙手間距略寬于肩,手指緊扣起跑線后沿。
支撐身體重量的同時,為腿部蹬伸提供穩定的發力支點。
心里默念,根據牛頓第三定律,蹬地瞬間,地面反作用力與蹬地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而蹲踞式起跑能最大化腿部肌群,股四頭肌、臀大肌、小腿三頭肌……的發力角度與收縮效率,使自己在起跑瞬間獲得較大的加速度。
等下槍響瞬間,韋勇麗就要迅速伸展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
然后蹬伸角度控制在45°-50°,通過產生約自身重量5-6倍的蹬地反作用力,配合雙臂以肩關節為軸、前后夾角約90°-110°的快速擺動,帶動身體重心迅速前移。
高速切入彎道。
第二道的烏克蘭選手赫里斯蒂娜·斯圖伊,起跑時更強調動作的連貫性與節奏控制。
她將起跑器設置為“前抵式”。
前腳距起跑線約一腳半距離,后腳距前腳約兩腳距離,這種布局有助于在蹬伸時形成流暢的動力傳遞鏈。
這種模式起跑時,赫里斯蒂娜會遵循“三重心”理論——頭部重心、肩部重心、髖部重心保持在同一條傾斜直線上,減少身體重心轉移過程中的能量損耗。
典型的歐洲發力模式。
適合歐洲人的重心配比。
以髖關節為發力核心,先伸展髖關節帶動大腿前擺,再依次伸展膝關節、踝關節,形成自下而上的波浪式發力,使身體在起跑瞬間以平穩且高效的方式獲得啟動加速度。
不過這種模式……
發力太過于復雜。
而且各種搭配太多。
普通人掌握不好,容易出現內耗,一個一個內耗多了,技術的銜接就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