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沒有實用性。
繼續提速。
壓制卡特。
上下肢發力的協同增效!
通過神經肌肉控制,蘇神將擺臂節奏與蹬地頻率的同步誤差控制在50毫秒以內。
每一次擺臂均與下肢蹬地動作形成協同。
當后腳蹬地時,異側手臂向前擺動,產生的反作用力帶動軀干前傾,增強下肢的蹬地效果。
當前腳著地時,同側手臂向后擺動,維持身體平衡并為下一步蹬地蓄力。
這種“擺臂-前傾-蹬地”的閉環加速機制,讓蘇神繼續前進。
繼續壓制。
砰。
又是一步。
壓制老鮑。
重心控制與穩定性維持!
在連續加速過程中,順風可能導致重心前移過快,引發身體失衡。
蘇神通過動態調整曲臂角度與軀干姿態維持穩定性:手臂后擺時重心后移,抵消部分因順風產生的重心前傾趨勢。
核心肌群持續發力,保持脊柱穩定,避免過度前傾導致的力傳導損失。
采取這個策略是因為,這種重心控制策略使身體穩定性提升,確保加速過程的高效與流暢。
多了一步。
就壓住了卡特和鮑威爾這兩個現場最快的啟動者。
但這還不夠。
光是壓制有什么用?
蘇神要的是。
拉開。
采用“分段加速策略”!
在前三步步利用曲臂微調黃金分割效應后實現快速啟動。
第五步至第七步適當調整發力強度。
避免過早疲勞。
砰。
曲臂角度使擺臂的慣性力增加,在順風助力下,肌肉只需消耗較少能量即可維持快速擺臂。
此角度下上肢肌肉的能量消耗可降低,為后續沖擊保留體能。
尤金的問題。
在上幾場的試驗之后,絕對不能再出現在這一場中。
垂直力與水平力的平衡控制!
在第五道的特定風向條件下,通過微調軀干前傾角度,從50°增至55°,利用重力分力抵消部分升力,維持垂直方向的力平衡。
同時,水平方向上,通過加大蹬地力度與優化擺臂幅度,進一步提升水平推進力。
拉開一個身位。
按道理這一步應該會比現在更快。
可這里卻沒有比之前更快。
難道是失誤了嗎?
當然沒有。
這就是蘇神,刻意為之。
因為從第四步起,蘇神就進入“穩速-儲能”階段。
意思是通過降低蹬地力度,約2.8倍體重,與優化擺臂頻率實現節能。
把這一步的能量減少,平均分配到后面的幾步。
然后后面幾步平均每一步的能量提升。
砰。
力的動態分配!
曲臂擺臂慣性力320n與順風推力50n承擔30%的推進任務,下肢肌肉發力減少15%,使乳酸堆積速率降低22%。
空氣動力學精細化調整!
曲臂起跑后使身體正面投影面積保持最小0.38㎡。
空氣阻力系數穩定在0.65。
確保順風能量高效利用。
那這一步。
就可以有更多的能量進行重心調控與方向穩定性強化。
視覺系統鎖定跑道標記線!
前庭系統實時監測身體偏移,神經信號在80毫秒內調整核心肌群,使方向偏差控制在1.5°以內。
擺臂角度微調至142°。
手臂與軀干形成更緊湊的三角結構。
這是因為速度增加。
身體可以做出更大范圍的擺動。
這樣也可以讓抗風干擾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