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呼吸。
袁奇奇想起了春娟賽前告訴她的話。
發現自己的狀態不太對,立刻開始做起了呼吸法。
同時嘴里念念有詞。
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大分支,兩者構成動態平衡的調節體系。
當運動員處于賽前緊張狀態時,交感神經會被激活,引發一系列“戰斗或逃跑”反應:心率加快,可從靜息狀態的60-70次/分鐘驟升至120-150次/分鐘。
血壓升高、腎上腺素分泌增加、肌肉血管擴張等,這些生理變化雖能快速提升身體應激能力。
但過度激活會導致注意力渙散、肌肉僵硬等負面效應。
而副交感神經的激活則產生相反作用,通過迷走神經主導“放松反應”。
迷走神經作為人體最長的腦神經,連接腦干與心臟、肺、胃腸道等重要器官。當副交感神經興奮時,會釋放乙酰膽堿神經遞質,使心率減慢、血壓降低、呼吸變深,同時促進消化和能量儲備。
副交感神經的激活能使血液中的皮質醇水平在10-15分鐘內下降20%-30%。
那么,自己現在就要把這種類似于戰斗或逃跑的狀態調整為戰斗模式。
呼吸運動不僅是氣體交換的生理過程,更是調節自主神經活動的重要手段。不同呼吸頻率對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產生差異化影響。
頻率超過25次/分鐘的快速淺呼吸,會通過激活頸動脈體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這種呼吸模式常見于焦慮狀態,會進一步加劇緊張情緒,形成“焦慮-快速呼吸-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那么自己現在要改變。
頻率控制在4-6次/分鐘的慢速深呼吸。
這樣能有效激活迷走神經張力。
當呼吸頻率降至5次/分鐘時,迷走神經活性可提升40%-60%。
這種調節作用主要通過呼吸性竇性心律不齊機制實現:吸氣時心率加快,呼氣時心率減慢,通過周期性的心率波動強化副交感神經的調節效能。
“我們看到袁奇奇好像在比賽之前念念有詞啊,也不知道他閉著眼睛嘴里在說些什么。”
“也許是在說一些讓自己放松下來的暗話吧。”
當然要是楊劍他們知道這個時候袁奇奇其實是在“背書”。
是在背那些學的東西。
肯定會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哭笑不得歸哭笑不得。
有辦法。
能夠產生效果那就夠了。
因為有辦法,運動員在緊張和迷茫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而不會一直陷入這個狀態。
而人這個動物一旦在緊張或者焦慮的時候,有辦法可以指導自己,只要迅速去做了這個事情,不僅僅會起到這個辦法本身的作用,還會因為有確切的辦法會讓自己很快就分散焦慮。
進入到一種變相的專注狀態當中。
袁奇奇就是這樣的。
雖然他并不知道這么多連續的科學原理,但是他只知道自己這么做了之后,好像緊張感還有過度的心跳,以及紊亂的呼吸都漸漸開始平復。
起碼比剛剛要好了。
人只要收到了效果,看到能夠起效,那么自信心就會增強,不安的感覺就會減少。
不安的感覺減少了自然而然會變得更加鎮定和冷靜。
這就是蘇神系的不同。
不會只告訴你,讓你賽前放松,讓你賽前冷靜,這種屁話誰不會說呢?
關鍵你得告訴他出現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辦?這才是運動員那個時候真正想聽的,他需要你告訴他一個辦法。
不是只要你在旁邊說一些毫無用處的屁話。
“好了,裁判示意運動員們都開始回到自己的起跑器上。”
“袁奇奇在第2道,不算特別好,但是也不算特別差。”
“就看她的發揮了,能不能一槍直接進入前三。”
“為我們的新一代年輕選手做個好的榜樣。”
二沙島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