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日尼基體育場。
世界紀錄上標著09年柏林19.15。
世錦賽紀錄也是如此。
格外亮眼。
“onyourarks。”
比賽即將開始。
“觀眾朋友們,這是這是決定今年誰是200米最強王者的一槍,是布雷克還是博爾特?”
“讓我們拭目以待。”
“第3名的歸屬,謝正業能否在生日當天拿下銅牌完成世錦賽和奧運會的雙牌成績。”
“都將在這一槍得到驗證。”
“讓我們摒棄凝神,安靜的跟隨運動員的步伐,欣賞莫斯科的200米終局之戰。”
氣氛渲染完,整個現場慢慢安靜下來。
這也是比賽的觀賽禮儀,在發槍之前為了不干擾運動員。
就是得這么做。
第一道的阿納索·喬瓦瓦納屈膝俯身,雙手撐在起跑線前的塑膠跑道上,指尖微微發力,將重心壓得很低。
他的肩膀放松,沒有刻意繃緊,手臂自然彎曲,這樣能在啟動瞬間減少不必要的阻力。
第七道的亞當·格梅利則是另一種姿態,他的身體前傾幅度稍小,但核心肌群收得很緊,仿佛一張拉滿的弓,隨時準備釋放力量。
“set。”
嘭—————
發令槍響。
比賽開始。
兩道身影幾乎同時彈了出去。
喬瓦瓦納的啟動第一步并不算長,但落地時腳掌的緩沖做得很到位,腳跟先著地,迅速過渡到前掌,將地面的反作用力更順暢地傳導到腿部。這種落地方式能減少關節的沖擊,讓他在啟動階段就能保持身體的穩定,為后續的加速鋪墊。
啟動反應一個0.151。
一個0.172。
200米,一直啟動都說不上特別快,畢竟這不像百米那樣……那么那么吃。
啟動反應當然雖然也很重要,可是起碼比100米,還是要重要性少了一些。
當然你要是說你的系統反應在0.200以外甚至更多,那肯定就不行。
那就是龜速反應。
放在200米里面也是一樣。
這個不會有任何區別。
而亞當·格梅利的啟動第一步帶著明顯的“緩沖式發力”特征。
腳掌落地時并非直挺挺砸向地面,而是腳跟先輕觸跑道,隨即腳踝順勢下壓,前掌跟進的瞬間,小腿肌肉像皮筋般快速收縮,將地面的反作用力沿著腿部骨骼向上傳導。
這種落地方式避免了硬著陸造成的力量損耗,讓每一次蹬地的能量都更集中地轉化為向前的推力。他的雙臂擺動幅度不大,但頻率極快,且始終保持在身體兩側的縱向平面內,沒有多余的橫向晃動,這種緊湊的擺臂既平衡了身體,又減少了空氣阻力。
切入彎道的時候,格梅利的則帶著更強的“攻擊性”,第一步步幅明顯大于喬瓦瓦納,落地時前掌幾乎與地面垂直,借助起跑器的反作用力,身體像離弦的箭一樣向前竄出。
髖關節轉動幅度極大。
每一次蹬地都伴隨著髖部的向前頂送,仿佛要將整個上半身“甩”出去,這種發力方式讓他在啟動階段就能迅速建立速度優勢。
手臂擺動更偏向前后方向。
擺臂的軌跡幾乎與跑道平行,這種直線擺臂能更有效地帶動身體重心前移。
進入彎道時,他的身體開始呈現出精準的傾斜角度。他并非刻意將身體向內傾斜,而是通過調整步頻和步長的比例,讓重心自然地向彎道內側偏移。
左腿作為內腿,落地時腳尖略微向內扣,膝蓋的朝向與彎道的切線方向完全吻合,這樣一來,蹬地時的反作用力就能沿著切線方向傳導,避免了橫向分力的浪費。
右腿作為外腿,蹬地時髖部向外打開的幅度更大,大腿前擺時幾乎與地面形成45度角,這種大幅度的擺動為下一步蹬地積蓄了更多力量。他的軀干保持著穩定的緊張度,腰部核心像一根繃緊的鋼索,將上下肢的力量串聯起來,確保身體傾斜時不會出現扭曲或晃動。
格梅利在更加外面的道次,彎道的身體控制則更注重“動態平衡”。他的傾斜角度隨速度提升而逐漸加大,但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調整——
當步頻加快時,傾斜角度會略微減小,避免離心力過大導致身體失控。
當步幅拉開時,傾斜角度又會相應增加,讓離心力更好地輔助身體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