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在過弧頂的一瞬間。
整個人宛如。
如履平地。
就像是設定好的程序似的。
根本就不減速。
在彎道的弧頂一掃而過!
彎道弧頂是200米跑中曲率最大、離心力峰值出現的關鍵節點,此時運動員面臨“維持弧線軌跡”與“保持加速趨勢”的雙重矛盾。
弧頂處身體重心的旋轉半徑最小,稍有傾斜角度偏差,就會導致重心偏離支撐面,迫使運動員通過“縮短步長、降低步頻”來維持平衡。
形成“減速-失衡-更減速”的惡性循環。
你要知道從入彎到弧頂,彎道的轉彎半徑通常是先減小,接近弧頂時,彎道最“急”,半徑最小,因此在速度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向心力會逐漸增大。
可是在過弧頂后到出彎,轉彎半徑開始增大,彎道逐漸變“緩”,開始慢慢接近直道。此時若速度保持穩定或略有提升,向心力會逐漸減小。
這個時候,因為向心力從最大值突然開始縮小。
運動員會有一個不適應的感覺。
或者說只要是人類就會有。
無非是你做的,這個不適應更小或者更大。
博爾特這里就做的。
比所有的人都。
要更小。
適應的程度要更高。
而更可怕的是。
他的速度在過彎的這一瞬間。
還是最快的。
這就。
沒地方說理了。
如果非要說的話,就是——
弧頂瞬間的支撐時間僅0.12秒!
博爾特通過“踝-膝-髖”三關節的協同發力,完成了“向心力-推進力”的矢量合成。
對應“功率迭加原理”。
支撐腳的“抓地-蹬伸”雙階段發力,
第一階段緩沖期,只有0-0.05秒。
第二階段蹬伸期,只有0.05-0.12秒。
你說說看,在人類第一彎道極速下,他只有這么點過弧頂支撐時間。
這真是人類嗎?
“布雷克已經被完全甩開了,天吶,一米兩米三米……”
“博爾特竟然在這里把布雷克拉成了小學生!”
“這一幕真是像極了09年的柏林啊!”
“完美過弧頂!”
“下來繼續拉開,布雷克這里輸了多少?”
輸了多少?
其實布雷克自己都不知道了,他腦子有點亂。
這和他之前設想的可不一樣啊。
大大的不一樣。
和倫敦都完全不同啊。
其實肯定會不同。
因為倫敦的博爾特因為沒有控制身體狀態,吃各種各樣的垃圾食品,也不夠努力和自律,自己的身體機能和健康度相比09年都有下滑。
再加上和蘇神對拼100。
在消耗很大的情況下,沒有干過布雷克。
可是現在的他。
你需要對標的不再是倫敦的。
你需要對標的是。
09年在柏林夜空下的他。
“彎道進直道!彎道果然還是博爾特更快一些!”
“他領先的優勢很明顯!和倫敦不同,布雷克差距有些大呀!”
“但是布雷克進入直到之后開始追擊!”
“現在200米的大直道是布雷克的天下!”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他們兩個人都沒有放松!”
“都在全力的沖刺!!!”
“布雷克奮力追趕!他在縮小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