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的真正閃耀舞臺。
10年后都有可能。
所以才說這一批人應該能夠維持很久的狀態。
就像男子接力隊一樣。
能夠維持時間應該挺長。
一個能夠長時間維持接力隊,才能夠更可能創造奇跡。
畢竟接力項目依靠的可不誤,今年只有純跑動。
交接流暢性交接的默契性,很有可能能讓一個原本實力差距一大截的運動員……
反而反超過。
這在硬實力的比拼里面肯定不可能做到。
但是在接力賽場就有可能。
這也是接力項目比較有懸念的地方。
你光是看紙面實力很難說,誰一定就能贏。
除非你有美國隊和牙買加隊那樣的超級能力。
不然的話,其實更多的就是比比你的交接水平。
嘭————————————
當電子發令的“嘀”聲刺破喧囂,七道身影幾乎同時彈射而出。
英國隊第一棒迪娜·阿舍-史密斯的起跑堪稱教科書:右腳蹬地的瞬間,髖部如彈簧般向前頂出,步頻在0.3秒內飆升至每秒4.5步。
前30米就像一道黑色閃電,將身體重心壓得極低,手臂擺動幅度精準控制在45度,最大限度減少空氣阻力。
她的反應時間0.142秒,不算本組最快,卻憑借蹬地力量迅速建立優勢,很快處已領先。
加拿大隊第一棒克里斯特爾·伊曼紐爾的起跑則透著北美選手的穩健。
她沒有追求極致的反應速度,卻在加速階段展現出驚人的持續性:
從30米到60米,她的速度從每秒8.2米穩步提升至8.9米。
步幅從1.6米逐漸拉開到1.8米,像一輛逐漸提速的跑車,雖起步稍緩,卻在中途默默縮小差距。
手臂擺動幅度更大,幾乎與地面平行,這種“大開大合”的風格讓她在60米處僅落后小鷹國隊0.03秒。
瑞士第一棒穆金加·坎邦吉是瑞士短跑的領軍人物,她的起跑技術規范,反應時間0.1秒,前50米的加速平穩,為團隊建立了基礎速度。
不過,其余也就沒什么亮點了。
第一棒奧黛麗·阿洛的起跑反應時間0.182秒,在本組中較慢,起步后加速也不夠迅猛,前60米就落后前三隊0.5秒以上,為團隊埋下了隱患。
不過他們都追不上小鷹國隊以及加拿大隊。
而真正讓人驚訝的還是——
位于第6道的紅色隊伍。
也是所有里面唯一一隊的紅色。
梁曉靜。
雖然她是個97年的選手,可是pb,卻并不比前面這兩人要差。
所以她在這里沖出來后,緊咬著兩個人。
還是因為頭一次跑過國際大賽的第一棒經驗不足,沖的時候有點過猛,在彎道上對于彎道向心力的控制不如前兩位。
否則的話,大有可能沖出去就是領先。
梁曉靜她的特點就是前面足夠快。
就是可惜這里還沒有完全發揮。
不過就算是這樣,也是緊緊的跟著,根本沒有被甩開的意思。
“比賽開始第1棒不錯呀,梁曉靜啟動還是比較快,雖然在進入彎道的地方頓了下,但很快就穩住了身形。”
“緊緊的跟著小鷹國第一棒和加拿大第一棒!”
“這對于一個97年的小孩來說,已經做得很不錯!”
“如果表現的好,以她的身高條件來說,也許未來咱們女子國家隊的第一棒,都會是這個熟悉的面孔了!”
“準備開始交接!”
“看看交接如何,小鷹國和加拿大都是交接的好手,我們不要出現失誤……交接……”
當迪娜帶著英國隊的優勢沖進接力區時,第二棒阿什莉·納爾遜已提前1.2秒啟動。
兩人的交接堪稱“無縫銜接”的典范。
迪娜進入交接區的瞬間,阿什莉剛好加速至與她相同的速度,迪娜的右手自然后伸,掌心向上,阿什莉的左手如閃電般探出,在兩人相距0.5米時完成接力棒的觸碰。
整個過程速度損耗很小,起碼對于北美洲的這幾支隊伍來說,交接要好得多。
這是她們搭檔五年練出的本能。
也難怪阿什莉后來說:“閉著眼睛都能摸到她的手,她的指甲修剪得很整齊,觸感像羽毛擦過掌心。”
加拿大隊的交接則暴露了一絲瑕疵。伊曼紐爾沖至接力區中段時,第二棒金伯利·海辛瑟的啟動稍慢了0.1秒。
導致兩人出現短暫的速度差。
伊曼紐爾不得不刻意放慢右手的后伸速度,等待金伯利追上。
這個微小的調整讓交接時間延長,速度損耗多了0.2米/秒。
邊上的加拿大教練團隊猛地站起來。
拳頭攥得發白。
而金伯利接棒后拼命擺動雙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