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唯一能打開11秒的第一棒。
其余人的你別管是巴西隊的第一棒,還是法國隊的第一棒。
都做不到這一點。
好在我們國家的第一棒袁奇奇,今年在預賽里面也拿出了突破,有11秒29的能力。
而且蘇神系的發揮以穩定著稱。
在這種情況下,只需要讓自己的發揮正常,就能幫我們拿到一個不錯的第一棒排位。
聽到槍聲后。
袁奇奇第一棒啟動。
雖然她是第一次跑第一棒。
但是好在她已經跑過了百米的預賽,進入了半決賽,已經算是得到了大賽的洗禮,并且發揮不錯,這都給了她不少信心。
所以。
啟動的第一下……
出乎意料的不錯。
啟動反應竟然只有0.145秒。
所有人里面排名第一位。
雖然也不是說甩開了其余人多少,但起碼能夠占據一丁點的優勢。
起碼沒有劣勢。
而這點優勢,現在你看起來沒什么。
匯聚到比賽的后面,也許就會成為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
不過先說回到第一棒。
2013年莫斯科世錦賽女子4x100米接力賽第六道,袁奇奇站在起跑線前,身體的每一寸肌肉都已進入競技狀態。
她的站位并非隨意而定,雙腳前后開立,前腳掌與起跑線保持30厘米左右的距離,后腳腳尖與前腳腳跟在一條垂直線上,這種站姿能讓她在起跑瞬間最大限度地調動腿部肌群。
她的大腿肌肉天賦。
也是全身最有優勢的肌肉群。
這么做,也是應對天賦出手。
發令槍響的剎那,袁奇奇的反應時間定格在0.145秒。
她的身體如同被壓縮的彈簧突然釋放,后腳腳跟迅速抬起。
前腳掌以45度角猛蹬地面。
股四頭肌在0.03秒內完成從放松到極致收縮的轉換。
產生的爆發力通過踝關節傳遞到地面。
形成向前的推力。
此時,她的上半身前傾38度,選擇這個角度是因為,小于35度會導致重心過低難以加速。
大于40度則目前容易失去平衡。
38度恰好能讓身體在獲得向前慣性的同時,保持調整姿態的靈活性。
進入加速階段,袁奇奇的步頻展現出獨特的節奏。前10米內,她完成了7步跑動,步長從1.2米逐步增加到1.5米。
每一步的著地時間從0.08秒縮短至0.05秒。
這種“短步高頻”向“長步快頻”的過渡方式,與牙買加選手卡麗·拉塞爾的“一步到位”式大步幅不同。
也區別于美國選手杰妮巴·塔爾莫的“高頻不變”模式。
她的踝關節背屈角度達到25度。
比其她選手平均高出5度。
這意味著腳掌與地面接觸時的緩沖時間更長……
能有效減少地面對腿部的反沖擊力。
讓肌肉在蹬地時更專注于向前發力而非對抗震動。
袁奇奇掛肉天賦一直很可以。
她的最大問題,從不是肌肉的增長上。
而是肌肉效率的專業轉化率上。
這一點。
在她所處的這個時間線上。
發育的打基礎時期,根本就不可能去做好。
因為國內根本沒有這個方面的認知。
即便是蘇神她們也是20142015的時候才真正的國外學到一點東西。
蘭迪更是16年之后才接手蘇神。
連男子隊伍都是這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