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現在。
孔令薇,已經超過了小鷹國第2棒。
那既然已經超過了阿什莉·納爾遜,為什么還要在這里冒險呢?
穩住節奏,她已經完成了她這一棒的使命。
甚至已經是超額完成。
剩下的反倒是要穩定。
要穩住。
成功把這一棒交接出去。
讓韋勇麗可以更舒服的起跑。
才是關鍵。
李韜看著,忍不住贊嘆,這么做的確是明智之舉。
現在竟然已經到了第三的位置。
就反而要趨于穩定優先。
不然一個失誤。
前面的努力都白費了。
這也是為什么接力比賽并不是你紙面實力強,你就一定能贏。
因為相對于個人賽來說。
團隊賽的默契和銜接。
環節越多。
次數越多。
就越容易出現變故。
這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連環計,你的環數越多,變量越大。
越不可控。
因此歷史上真實的連環技能成功的次數少之又少。
所以成功的才會成為經典嘛。
不然隨隨便便就成功了。
那還有大肆宣傳以及渲染的必要嗎?
砰砰砰砰砰。
砰砰砰砰砰。
此時她的右手開始向后預擺。
手臂與軀干的夾角從0度,自然下垂,逐漸增至30度。
這個角度變化過程用了3步完成。
讓韋勇麗有充足時間預判接棒位置。
這里說孔令薇會采取比較保守的策略,并不是說她和韋勇麗交接的默契度就很低。
事實上也練了很長時間。
這一套陣容在選拔賽之后就確定下了。
再加上平常也有訓練。
并不是說就不默契。
只是說在實戰里面的運用太少了。
因為國內關于接力的大型比賽次數不多。
加上現在的世界接力大賽又沒有開始。
所以說沒有實際的檢驗,平常練的再多,心里多少還是有些沒底。
再加上袁奇奇和孔令薇都是純新人。
尤其是后者。
前者起碼還跑了百米的預賽和半決賽。
后者上來就是這樣的重要決賽。
想要穩妥一點。
無可厚非。
那些躲在電腦后面敲鍵盤的人肯定不能理解。因為這些人只是在做一個設想的理想環境,但如果萬一沒做到,不用多想……
噴的最狠的。
也是這一批人。
所以沒有希望就算了。
這里好不容易跑到了第三的位置。
你別管最后能不能拿牌。
反正現在。
還能看到機會。
那有機會就會上心,就會有得失心態。
袁郭強和這些網絡上的鍵盤俠認為不同。
作為主教練,認為現在這么處理——
非但沒有不好。
甚至覺得這么處理,相當的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