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
勞逸也沒把桐生祥秀放在眼里。
他主要還是要面對如何追上或者是縮小和牙買加第一棒卡特差距的問題。
因為就美國的那個新人,雖然是有9秒98的成績,可是這成績還要加持大風。
你也是不足為懼。
所以其實一開始勞逸就知道自己這強的對手,主要是牙買加隊。
內斯塔·卡特,光是名字。
都讓人絕望。
作為牙買加隊的第一棒,他在直道末端就已積累起遠超對手的速度,切入彎道時的離心力也更大。
但卡特的身體傾斜幾乎是“一步到位”!
在右腳踏入彎道的瞬間,軀干直接傾斜至與地面呈65度角,左肩下沉幅度比勞逸大12厘米,卻能通過核心肌群的瞬間收緊穩住骨盆。
腹直肌與腹斜肌像鋼索一樣繃緊,讓髖部既隨軀干傾斜又不產生扭轉。
他的步長在切入時沒有絲毫縮短,反而憑借強大的股四頭肌力量,讓右腳在傾斜的跑道上依然蹬出1.5米的步長。
不過真正值得注意的,還是他的腳踝動作:
切入瞬間右腳落地時。
腳踝向內側的翻轉幅度極小。
幾乎是“正向蹬地+軀干傾斜”的組合完成轉向。
這比刻意調整腳型更高效。
減少了腳踝多余動作的能量損耗。
讓爆發力更直接地轉化為向前的動能。
可以看得出卡特今年絕對是做了技術上的調整,這幾年好好去琢磨蘇神的技術,還真讓他摸索出了一條新路。
尤其是對抗自己身體漸漸老化后的一條路。
這樣可以讓自己巔峰保持時間更長。
這一次再次回到9.70+俱樂部。
就是最好的證明。
卡特彎道入彎,采取的是一種蹬地發力從“全腳掌協同”轉向“前掌主導”的做法。
也就是。
切入彎道后,腳掌落地時前掌先接觸地面,隨即通過前掌的屈趾肌收縮“抓地”,再由腓腸肌與股四頭肌同步發力完成蹬伸。
此時他的臀部肌肉開始深度參與:臀大肌在每一步蹬地時都會強力收縮,帶動髖關節向后伸展,讓大腿的擺動幅度增加。
右腿向后蹬伸時,髖關節伸展角度比直道時大8度。
這直接增加了步長。
身體傾斜角度保持穩定。
但核心肌群的發力強度在提升。
腹直肌持續收緊,像“腰帶”一樣固定軀干,避免因步長增加導致的重心起伏。
當然技術方面的進步是一回事,還有他在這里跑起來的那種從容感……
又是另外一回事。
這么多年就是這幾個國家來回爭霸。
對自己有威脅的隊伍,其實也就只有傳統田徑強國美國隊,以及新興勢力種花家接力隊。
其余的人他掃過去,尤其是今年。
光看名單就知道。
根本不入流。
第一棒能夠打開10秒的人。
竟然只有區區三個。
就是牙買加的自己,美國隊的西爾蒙,以及種花家接力隊的勞逸。
其余人都不能打開10秒。
而美國隊的第一棒西爾蒙,還是太年輕,開10秒都需要一米多的大風。
你別看他今年開10秒的次數不少。
什么9秒92啊,甚至9秒89啊,連9秒85都跑過。
但是他的合法成績就是9秒98,而且就這一年打開過10秒。
其余的那只能說不是三米就是四米的風。
沒有這種超級大風助力。
尤其是莫斯科這樣的環境。
他別想跑出什么好成績來。
像這種水平的人。
卡特掃了幾眼沒了興趣。
因為從心底就認為……
美國隊竟然就派這么個玩意兒上來跑第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