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頻穩定、身體晃動幅度極小,骨盆水平偏差不超過1度,這都為接棒選手提供了“穩定的遞棒基準”。
第二棒山縣亮太站在交接區時,做了個與其他選手上挑交接都不同的動作。
他的右手向后伸展時。
手腕刻意“向外翻了10度”。
這是……曰本隊改良版上挑式交接的關鍵細節之一。
傳統上挑式交接的短板是“接棒后手臂收回幅度大”,容易浪費時間,而曰本隊的“改良點”就在于……“手型與發力方向”。
山縣亮太的接棒手型不是“掌心完全朝上”,而是“掌心朝后上方、拇指朝內”。
這樣既保留了上挑式“接棒自然”的優勢,又能讓接棒后手臂收回時更貼近身體中線。
同時,他的肘部比傳統上挑式低5厘米,減少了手臂外擺的空間,這都是曰本隊通過高速攝像機分析比賽后做出的技術調整。
山縣亮太這個時候也開始預跑。
兩個年輕人的交接即將開始。
剛啟動的時候。
雖然比桐生祥秀的步頻快0.2步/秒。
但通過“每三步調整一次步長”的方式。
卻讓兩人的相對位置始終保持穩定。
桐生祥秀的遞棒動作帶著“精細控制”的特點。
他的握棒方式是“三指輕捏棒體中部”,食指和中指在棒體下方,拇指在上方,這種握法能讓棒體在“上挑”時更靈活。
進入交接區后,他的軀干微微向右傾斜2度。
不是失衡,而是刻意讓右手的遞棒軌跡更靠近山縣亮太的接棒手,減少兩人的手臂伸展幅度。
這是因為小日子這邊改良的上挑式,因為完全的照顧交接的流暢和速度區間。
其實很容易讓兩個人的手臂伸展幅度不夠。
而山縣亮太和桐生祥秀。
兩個人年輕人卻在這里默契的做得很好。
也難怪說,小日子這邊這么看好桐生祥秀。
第一次參加世界大賽的決賽。
就能有這樣的發揮和判斷。
你不上他上誰呢?
天才才有歷練的價值。
尤其是對于一個國家隊的接力陣容來講,容不得太多浪費。
等了這么多年,一直是當看客。
終于輪到他們小日子這邊的年輕一代發力了。
不用每次總是看著對面的種花家接力隊。
那人員配置。
就直流口水。
同時。
他的步長通過縮短步長增加“遞棒窗口”的時間。
也就是每一步的支撐時間從0.1秒增至0.11秒。
讓遞棒有更多容錯空間。
砰砰砰砰砰。
當兩人距離縮短至1.3米時,山縣亮太的右手突然“向上做了個‘輕勾’動作”。
手腕向上抬起5度,同時手指自然張開,像“鉤子”一樣主動“迎向”棒體。
這個動作比傳統上挑式的“被動等待”更高效,能減少棒體在空中的“飛行距離”。
桐生祥秀捕捉到這個信號后,右臂以“肘部為軸”向上擺動。
不是手臂整體前伸,而是通過肘部彎曲帶動前臂上挑,讓棒體的前端向上抬起4厘米,剛好對準山縣亮太“朝后上方”的掌心。
遞棒瞬間發生在桐生祥秀的右腿前擺、左腿支撐的瞬間。
他的指尖在松開棒體前有個“向上輕推”的發力。不是單純放手,而是用指尖給棒體一個“向上的初速度”,讓棒體以“幾乎不減速”的狀態進入山縣亮太的手掌。
山縣亮太的手指在接觸棒體的瞬間,以“從下往上扣”的方式握緊,小指和無名指先托住棒體底部,食指和中指再從兩側收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比傳統上挑式還要快0.03秒。
這就是改良技術的優勢。
最關鍵的“反殺”發生在接棒后的0.3秒內。
山縣亮太接棒后沒有像傳統上挑式那樣“手臂向外打開再收回”,而是直接將右臂向內折迭,肘部貼近身體中線,同時左腿邁出一大步。
這個“快速銜接加速”的動作,讓曰本隊的交接速度損失僅0.08米/秒!
比中國隊還小。
而此時美國隊的第二棒邁克爾·羅杰斯剛好在交接時出現了一個“微小失誤”。
他接棒時右手腕向外偏了10度,導致棒體在手中滑動了0.5厘米,不得不花0.05秒調整握棒姿勢。
就是這0.05秒的差距,讓山縣亮太抓住了機會。
當然美國隊這邊只要是交接成功就不錯了,反正是隨緣交接。
要知道之前幾次大賽甚至都沒什么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