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50米時握棒的右臂容易因疲勞導致肩部外擴,一旦肩歪了,擺臂節奏就會亂。
但布雷克的背闊肌始終保持輕微收縮,像兩只無形的手把肩胛骨向脊椎“拉”,讓肩部始終貼在軀干兩側“不冒尖”。
菱形肌則在肩胛骨下方“墊著”,避免手臂后擺時肩胛骨過度后移。
所以看他后50米的擺臂,右臂和左臂的幅度差始終保持在5厘米內,沒有因握棒而出現“一輕一重”的歪向。
上半身越穩,下肢的發力就越專注。
速度自然不會崩。
再配合呼吸與發力的“深度綁定”。
跑到80米時,布雷克的呼吸頻率從“兩步一呼”變成了“一步一呼”,但呼吸的深度反而變緩了。
不是喘不上氣,是他在通過呼吸“調節肌肉狀態”。
這是長期200米訓練練出的本能。
后程拼的不是氧氣供給,是“用呼吸控制肌肉緊張度”。
這也是單純的百米選手不具備的能力。
這時候布雷克呼氣時胸腔會微微擴張,帶動膈肌向上頂1厘米,這個微小的動作能讓腹直肌的收縮力度“松”0.5%。
別小看這0.5%,持續收縮的肌肉需要“微放松”來避免僵硬。
吸氣時則刻意放緩節奏,讓空氣勻速進入肺部,橫膈膜下降時輕輕“壓”一下腹部,又能讓腹斜肌的發力“緊”0.5%。
一松一緊之間,核心肌群始終保持“有彈性的緊張”,不會因持續發力而“僵死”。
更關鍵的是呼吸與步頻的“同步率”。
他每一次呼氣都剛好落在支撐腿落地的瞬間——支撐腿落地時地面沖擊力最大,呼氣時胸腔擴張能緩沖一部分沖擊力。
每一次吸氣則落在擺動腿前擺的瞬間。
吸氣時橫膈膜下降,重心輕微下沉,剛好配合擺動腿向前送的慣性。
這種“呼吸-落地-擺腿”的完全同步,讓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順著“呼吸的節奏”走,沒有一絲“對抗發力”。
就像人走路時手臂自然擺動最省力。
他后50米,尤其是最后30米的跑法,就是把全身動作都“嵌”進了呼吸的節奏里。
也許不是像蘇神那樣有各種各樣的科學理論輔助。他是依靠自己在苦練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身體狀態,去找到那個最佳點。
這個辦法雖然很笨,也有些原始,但如果你的天賦足夠的話,的確也能起到奇效。
當然普通人不要學。
因為你沒他那個天賦。
在這樣的情況下,布雷克可以說是越跑越快,那里沒有人想得到他在做了交接訓練之后,反而會把自己的上限給爆發。
米爾斯可能也沒想到。
這是意外之喜。
因為交接變得更流暢,不僅是交接的地方,省了時間,甚至讓布雷克觸發了某個扳機點……讓他整個百米的天賦釋放得更加徹底。
開始把自己的極速耐力天賦。
也開始在接力中兌現。
張培猛這個時候,已經發現了這個危機。
這是之前沒想到的,因為面對牙買加,種花家接力隊也做了不少的假想策略。
但沒有一個會在這里就出現這樣的變化。
如果這樣下去。
后面的壓力就太大了。
甚至很有可能是輸掉……比賽。
張培猛甚至完全沒想過。
前面那一段黑綠色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