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邊的日本隊已趁機拉開,甚至反超美國。
加拿大隊從第四下滑到了第七。
好在前面差距都不大。
還有機會。
當然最野的還是……
第一道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隊。
凱斯頓·布萊德曼與龍德爾·索里洛的交接,是全場最“野“的一幕。
沒有固定節奏。
全靠本能反應。
卻歪打正著完成了傳遞。
當然,也就是完成。
別的質量。
就別提了。
索里洛幾乎是“跳著“進入交接區的,為了追上布萊德曼的速度,他連續兩步步長超過2.4米,身體重心上下波動達5厘米,右手向后伸時完全是“盲遞“。
眼睛盯著前方,全憑耳朵聽布萊德曼的腳步聲判斷位置。布萊德曼也慌了,他沒按常規將棒向前遞,而是手腕一甩將棒往索里洛手里“扔“了過去。
棒體在空中劃過一道弧線,擦過索里洛的指尖落在他的掌心里。
小鷹國亞當·杰米利與詹姆斯·埃林頓的交接,像一臺精密但缺了潤滑油的機器。
每一個動作都按預設流程完成。
卻始終差了半分流暢。
這里本來也可以接近小本子。
但是交接卻不夠給力。
只能屈居第四。
他們訓練以“程序化“著稱。
將交接分為“預跑-遞棒-接棒-加速“四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時間誤差需控制在0.2秒內——
杰米利進入交接區時,埃林頓的左腳必須踩在第3條標記線上,右手必須向后伸出30厘米,這些都分毫不差。
遞棒瞬間,杰米利的動作堪稱教科書。
前臂向前伸展時肘部保持90°,手腕內旋10°讓棒體與埃林頓的掌心對齊,棒尖插入深度精確到12厘米。
這是小鷹國教練組測算的“最優深度“。
但……問題出在“接棒后的肌肉放松“。
埃林頓的手指在接棒時握力瞬間升至50n。
比日本選手大15n,這是為了“確保不失誤“的刻意發力,卻導致手腕肌肉僵硬,無法像江里口匡史那樣自然調整棒體姿態。
于是出現了詭異的一幕。
埃林頓握著棒向前跑時,右臂始終保持“后伸接棒“的姿態,直到跑出交接區3米后,才用左肩帶動右臂緩慢回收。
這個回收動作比正常情況慢了0.08秒。
期間他的步頻雖穩定在4.6步/秒。
但擺臂幅度僅40厘米,無法有效帶動身體向前沖。
杰米利遞棒后已減速退出跑道,他回頭看時皺了皺眉。
他能感覺到剛才埃林頓的手指抓得太緊,棒體傳遞時產生了輕微的頓挫感。
畢竟接力訓練。
小鷹國也是歐洲翹楚。
這場交接不算失誤,卻也算不上成功。
小鷹國借此維持了第四的位置,沒有被美國隊反超,但也沒能追上日本隊。
他們的“機械精準“避開了大失誤,卻失去了頂尖交接需要的“動態彈性“。埃林頓跑過彎道時,右手還在不自覺地調整握棒力度,顯然那股刻意的握力還沒完全散去。
這叫做……弄巧成拙。
至于想要以前一樣,利用歐美隊的硬實力,純跑動壓制也不現實。
起碼歐洲人在接力上想要輕松碾壓亞洲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你別說是最前面和牙買加爭奪的中國接力隊。
那是你碰瓷的資格都沒有。
人家可是現在的世界接力紀錄。
雖然很有可能這場比賽之后就沒了,但是起碼這場比賽結束之前還是。
右下角的wr。
就是他們保持的。
至于另外一個亞洲的隊伍,小日子。
也不是那么好欺負。
因為人家的第3棒是他們的國內最強,也是他們的國家紀錄保持者江里口匡史。
人家的pb是9秒95。
而且今年的狀態也在10秒之內。
你一個埃林頓才10.17。
你拿什么來碾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