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生祥秀沖過交接區前端黃線時,第三棒江里口匡史的左肩已與他的右肩對齊——這是日式上挑交接的第一個標志:
“肩線重迭預定位“。
你可以說他們賭性太重。
但是你不能說他們的交接能力不強。
改良后的曰式交接。
簡直是猛的一批。
上限極高。
要是不考慮失誤率。
成功的話,那就是大幅度的提升。
不同于其他隊伍“遞棒者追接棒者“的動態調整,小本子在訓練中已固定了“第一棒進入交接區時,第三棒需到達'肩線重迭點'“的標準。
桐生祥秀的步頻穩定在4.7步/秒時,江里口匡史會通過跑道內側的黑色標記線,校準步長。
將兩人的相對速度差死死釘在0.5米/秒。
肩線間距誤差不超過3厘米。
當桐生祥秀的右手帶著棒向前抬起時,江里口匡史的左手已自然向后伸出。
掌心朝上,拇指與食指形成“v型缺口“,手腕微微上翹15°,這是上挑交接的核心姿態。不同于下壓式“棒體斜插“的發力邏輯,日式上挑交接的關鍵是——
“棒尖沿掌心切線滑動“。
桐生祥秀的手腕不發力,僅通過前臂自然前擺帶棒,讓棒尖順著江里口匡史掌心的“v型缺口“向上滑動。
滑動過程中。
棒體與地面的夾角從30°逐漸增至60°
像被“托舉“著完成傳遞。
最精妙的是“脫手時機的觸覺控制“。
江里口匡史的左手食指第二關節處有一道老繭。
這是長期訓練形成的“觸覺錨點“。
當棒體中段的防滑紋劃過這道老繭時,他的指腹會感受到0.2秒的“摩擦阻滯感“,此時無需視覺確認,左手五指會以“從指尖到指根“的順序依次收縮。
食指先扣住棒身中段。
拇指與中指隨后合攏。
無名指與小指最后托住棒尾。
整個握棒動作在0.08秒內完成。
握力從0平穩升至30n。
既不會因握太早阻礙遞棒。
也不會因握太晚導致棒體晃動。
交接完成瞬間,江里口匡史的左臂沒有立刻回收,而是隨身體慣性向前擺了半圈——
這是日式交接的“慣性延續原則“。
避免手臂突然后擺產生的反沖力干擾步頻。
沒有失誤,那就沒什么好說了。
的確有能力。
再加上他們的第三棒也足夠強。
小日子隊反殺到了第三。
等于是這一場比賽,不管前兩名的爭奪還是三四名的爭奪。
一直都在出現反超被反超再次反超的局面。
而且反超都是通過交接取得優勢,又被純跑動趕上。
簡直是完美體現了東亞的接力理念和北美市的接力理念的不同。
如果說一二名和三四名的爭奪都是東亞的隊伍能夠勝出。
那才真是。
讓全世界知名的北美式交接。
啪啪啪。
重重打臉。
可……
第一集團打的再激烈。
也根本影響不到第一集團。
沒什么別的原因
單純就是因為。
差距太大了。
這些隊伍都不可能打開37秒。
甚至距離37秒還有很大差距。
而前面兩支隊伍。
那可都是沖著37秒以內去的。
而且就這個架勢來看。
兩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