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米過后開始進入途中跑。
這5個人都開始大展神通。
誰也沒有想過,首先出現問題的竟然是……泰森.蓋伊。
爆發力衰減步頻下滑。
順風下的“后勁不足”。
30米后,蓋伊的爆發力開始衰減,核心前傾角度從42度回落至38度,腰腹肌肉緊繃程度下降,蹬地力度逐步減弱。
膝關節蹬伸幅度從170度縮小至150度,踝關節發力不再迅猛,反作用力傳導出現輕微斷層。
步頻下降了0.5個點,步長也因腿部肌肉疲勞縮短,順風雖能減少阻力,卻無法彌補體力的快速消耗。
他試圖通過加大擺臂幅度挽回速度,前擺時手臂過肩,后擺時肩胛骨劇烈收縮,卻因核心控制減弱,擺臂出現輕微晃動,反而增加了風阻。
40米。
本該是的,速度越來越快的區在這里卻出現了……力有不逮的局面。
這絕對是之前的蓋伊,很少出現的問題。
甚至他在這一圈的發揮,還不如大水貨,布萊德曼。
30米后,布萊德曼的關節協同進入“高效續航”模式,核心保持“輕穩牽引”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發力節奏。
腰腹肌肉扭轉頻率與步頻精準匹配,左腿蹬地時,核心向左扭轉的幅度剛好帶動左臂后擺,右腿發力時,核心向右輕轉的速度恰好牽引右臂前伸。
整個軀干像“靈活的轉軸”。
將四肢動作牢牢串聯,沒有一絲多余消耗。
也正是因為這些動作技術做得不錯,他才在這里繼續守住位置,甚至已經逼近了前面的蓋伊。
蹬地時,關節協同的優勢徹底顯現。
髖關節扭轉、膝關節緩沖、踝關節蹬伸三個動作同步完成,反作用力通過關節傳導毫無損耗,借助順風的浮力,腳掌觸地即蹬伸。
形成“步長與步頻雙優”的局面。
擺臂與蹬地的協同達到“無縫咬合”。
手臂前擺到最高點時,同側腿剛好完成蹬地。
手臂后擺到最低點時,落地腿已準備好下一次發力。
擺臂幅度保持適中。
既不增加風阻。
又能輔助平衡。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反倒是在追擊前面的蓋伊。
也是,他只是一般大賽表現比較水。
又不是說小賽也沒有好的表現。
如果小賽也表現不好的話,他9.80好幾次的發揮,難道是假的嗎?
倒是原本第一的卡特。
漸漸有些吃力。
30米后,途中跑以“銜接發力”為核心,核心從“輕微緊繃”轉為“動態傳導”,腰腹肌肉開始參與力量傳遞。
左腿蹬地時,右側腰腹輕微收縮,將力量順至肩背。
蹬地力度逐步加碼至峰值,后蹬腿腳跟抬至大腿中段,膝關節屈伸至150度,踝關節發力穩健,沒有因發力提升出現過快節奏紊亂。
擺臂幅度進一步拉開。
前擺過腰、后擺貼背。
與核心節奏完全同步,借助順風減少擺臂阻力,每一次擺動都能輔助身體向前。
他其實表現的很不錯,發揮的也可以,就是有個問題無法回避。
那就是他的硬實力。
不如這些人。
或許超過今年開始出現不少問題的泰森.蓋伊,但是面對狀態再次煥發新高的加特林。
以及一直狀態恐怖的博爾特。
他就顯得……
硬實力不足。
怎么發揮。
都只能漸漸被這兩人拉開差距。
跑在最前面的還是加拉特林和博爾特。
加特林進入途中跑之后,依舊是施展出了自己轉型之后開發出來的王牌動作——
加特林送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