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備——”
發令員的聲音穿透稀薄空氣,八名選手的臀部同時抬高。
謝文君的左腿膝關節彎曲至135°,這是他在訓練中測算出的“高海拔發力黃金角”——既能保證蹬地時的力量輸出,又避免了過度彎曲導致的啟動遲滯。
張紅林的臀部抬高幅度比謝文君低3厘米,八步上欄的預備姿勢讓他的重心更靠后,試圖用“穩啟動”應對高海拔。
范姜的小腿肌肉緊繃如弦,起跑反應快的優勢在此刻顯露無遺,腳踝已開始微微蓄力。
槍響瞬間,謝文君的技改成果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爆發。左腿蹬地時,股四頭肌的收縮力度達到平原狀態的95%,這得益于他賽前兩周的“高海拔爆發力專項訓練”。
也就是每天1小時的低氧艙負重蹬地練習,讓肌肉適應了缺氧環境下的發力模式。
蹬地產生的反作用力順著核心肌群快速傳導,右側腰腹肌肉同步收縮,像一只無形的手將他的身體向前牽引,第一步步長精準落在2.1米的預設位置,腳掌前掌觸地時。
1.3米/秒的順風剛好吹過他的腳踝。
為步長延展提供了0.005米的助力。
第二步,謝文君的步長增至2.2米,核心開始發揮“節奏調控”作用。
腹直肌輕微收縮,將軀干前傾角度穩定在28°,既減少了高海拔下的平衡維持消耗,又讓視線能清晰鎖定第一欄的欄架位置。
此時張紅林剛完成第三步,八步上欄的節奏讓他的步頻比謝文君慢0.1步/秒,雖蹬地力度不弱,卻已被拉開半個身位。
范姜的起跑反應優勢顯現,第二步步長達到2.15米,但……核心控制不足導致軀干出現輕微晃動,步長穩定性比謝文君差10%。
第五步是七步上欄的“關鍵銜接點”,謝文君的步長突破2.4米,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
通過調整髖關節的前送幅度,讓每一步的步長遞增幅度從0.1米提升至0.15米,僅用五步就完成了八步上欄需六步才能達到的距離。
此時他的呼吸與步頻形成“兩步一吸”的精準適配,吸氣時胸腔輕微擴張,借助順風帶來的氣流,讓氧氣交換效率提升8%,避免了高海拔下的呼吸紊亂。
魏基、楊路等選手此時已明顯落后,八步上欄的節奏在高海拔下被打亂,第四步的步長比預設值短0.1米。
只能眼睜睜看著謝文君的身影越來越遠。
“等等,這是……”
“有人反應了過來。”
“這是要……”
“七步上欄嗎?”
一些專業人士已經猜到了這一步。
但是也僅僅只是猜到。
因為沒有看到謝文君實際做到之前。
他們也不敢確定,就是這樣。
畢竟現在在國內,除了劉祥,還沒有任何一個人敢用這樣的技術動作去攻欄。
劉祥也在電視里看著。
他的目光則是充滿了期待。
如果謝文君可以更早的時候練出這個技術,那么對于他來說上限還能更高一點。
劉祥人雖然退役了。
但是他的心肯定還是在跨欄上。
而且這個時間線上課和原本的時間線上不同。
他可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登上巔峰,王者復仇之后再退役。
那這種退役就顯得……光芒萬丈。
所以他自己現在的風評和心態。
截然不同。
原本的時間線上,連續發生這樣的全國級網暴,還是同樣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兩次。
換個人怕是早就抑郁了。
劉祥,還算是好的。
只是后來也不太出現在大眾面前。
不能不說,這絕對和他連續兩次被全國級網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這個時間線上不存在這個問題。
那么的開朗活潑一些就……也很正常。
第七步。
謝文君的腳掌精準落在距第一欄0.3米的“起跨點”,這一步的步長達到2.5米,是他目前能達到的最大值。
起跨的膝關節瞬間屈伸至140°。
踝關節繃至極限。
身體重心隨起跨動作向上提升15厘米。
這一高度經過反復測算,既能輕松過欄,又避免了過度抬高導致的時間浪費。
此時張紅林剛完成第六步,八步上欄的節奏讓他距離第一欄還有兩步距離,范姜雖已接近起跨點,卻因核心晃動導致起跨腿的角度偏差3°……
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
可是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