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蘇神的超級成績。
震撼世界。
其實這么一看。
其余人的成績也就不差了。
尤其是趙昊煥。
老趙這邊曲臂展開。
“各就位”指令落下。
趙昊煥彎腰屈膝,雙手撐地時特意將間距加寬至肩寬的1.2倍。這一調整源于他的身高特性。
1.9米出頭的身高導致重心天然偏高,過窄的手距會讓上半身前傾時穩定性不足。通過3d運動捕捉系統測試,寬手距使他的軀干前傾角度從傳統的45°降至38°。
核心肌群的受力負荷降低18%,同時保證了視野的開闊性,避免因過度前傾導致的視線受阻。
他的前后蹬板間距比普通選手長15厘米,這是根據腿長比例,精準計算的結果。前蹬板與后蹬板的高度差控制在5厘米,后蹬板略高,使踝關節背屈角度維持在12°,這個角度能讓小腿后側的腓腸肌與比目魚肌預張力達到最優值——
測試數據顯示,該角度下肌肉的能量儲備比之前姿勢提升2%,為蹬地瞬間的爆發力釋放奠定基礎。
別看就這么點,可對于大個子來說,對于已經到了9秒70以內的選手來講。
任何的突破。
都是必要抓住的拼圖。
想要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所需要的就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操作。
各方面都要做得更好。
“預備”指令響起,趙昊煥的臀部抬起,核心肌群瞬間進入“剛性鎖定”狀態。
腹直肌與豎脊肌同步收縮,肌電信號峰值達到240μv,形成貫穿軀干的“剛性支柱”,這是他技改的核心突破之一。
過去,高重心導致他的軀干在起跑時易出現左右晃動,通過“核心-髖部協同訓練”,他將軀干晃動幅度從2.5°縮小至0.8°。
力傳導損耗率從22%降至9%。
這里趙昊煥彎腰的瞬間,首先校準的是髖關節角度。他沒有采用傳統短跑選手“深蹲式”的低重心姿勢,而是將髖關節屈角控制在60°左右。
這個角度是他在無數次訓練中找到的“平衡臨界點”。
1米9出頭的身高本就容易導致重心偏高,過深的蹲姿會讓髖部周圍肌肉過度緊張,反而影響發力速度。
而60°的屈角既能讓臀大肌與股四頭肌保持適度預張力,又能避免上半身因過度前傾出現失衡。
至于他的雙腳間距比肩寬多出3厘米。
這是為送髖動作預留的“發力空間”。
較寬的站距能讓髖關節在蹬地時獲得更大的旋轉幅度,同時讓腳掌觸地面積增加8%,提升抓地力。
調整站位時,他的左腳腳掌完全貼在蹬板上,右腳腳尖稍向外撇5°,這個細微的角度調整,是為了讓蹬地時的力線能更順暢地傳遞至髖關節,避免因腳尖朝向偏差導致的力損耗
——過去他曾因腳尖角度不當,讓送髖時的力量分散一些,如今這個細節的修正,讓初始發力效率提升。
嘭——
槍響打破寂靜,趙昊煥曲臂起跑。
下半身右腳蹬地時,沒有像之前那樣依賴腳踝發力,而是以髖關節為軸,帶動大腿向前擺動。
蹬地的瞬間,臀大肌快速收縮,將之前儲存的彈性勢能釋放,推動髖關節向前頂出,同時股四頭肌協同發力,將小腿向前上方蹬伸。這種“髖部主導”的蹬地模式。
讓力線從足底直接傳遞至髖關節,再通過送髖動作轉化為前進動力。
避免了力在膝關節處的損耗。
對比三年前,他的起跑力傳導效率提升了不少。
這是對比莫斯科的不同。
砰。
起跑第一步,他的髖關節便完成了第一次小幅度送髖動作。
高速攝像機捕捉到,他的大腿前擺時,髖關節自然外旋3°,這個微小的旋轉讓步幅比傳統起跑增加了5厘米,同時讓腳掌觸地時的角度更貼合地面,減少了制動阻力。
過去他的起跑步幅蘭迪總認為不夠好,如今借助這一送髖啟動技巧,第一步步幅就很大,為后續的加速階段奠定了基礎。
加速階段。
蘇神是早就一馬平川飛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