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蘇神之外。”
“趙昊煥他這邊的表現也相當的搶眼,沒想到最終能跑出9秒64的成績啊,之前我還覺得他是不是跑的太差了一點,現在看起來是我想太多了。”
“顯得他跑的不快,原因是因為蘇神跑的太快了,其實他這個成績也相當的好啊。”
“如果能在平原盡量兌現出來,那是很有機會去爭奪銅牌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即便是有博爾特蘇神在,他也有機會去爭取一枚獎牌了,而不是像大邱世錦賽那樣,依靠博爾特不在才有機會爭取一枚銅牌。”
“好,其余的成績也陸陸續續出來了,讓我們看看其余人的成績如何。”
電子大屏幕上第3名的成績閃現了出來。
毫無疑問。
張培猛。
9.78???
終于。
張培猛這里也是強勢打開9.80!
三重疊加技術更加完善!
“三重疊加技術”是張培猛后期技術體系的核心,特指以髖關節為動力軸心,通過三個維度的協同作用實現高效推進的短跑技術模式:
一是蹬擺動作疊加,即髖部主導下蹬伸與擺動動作的同步發力與能量互補。
二是能量傳導疊加,指核心剛性支撐與下肢肌肉彈性勢能的分級釋放與疊加增效。
三是節奏動態疊加,即全程各分段步頻與步長的自適應調整及銜接優化。
對比2013年的莫斯科,張培猛這里的三重疊加技術變化不小。
比如2013年賽事中,張培猛呈現典型的“高步頻、小步長”特征:步長指數顯著低于世錦賽前8名選手。
即使與身高1.78的內斯塔·卡特相比仍存在差距。
蘇神實驗室生物力學分析顯示,張培猛其步長不足源于兩個核心問題:
一是髖關節前送幅度不足,著地瞬間髖部前伸距離比博爾特短4-6,導致步長基礎受限。
二是蹬伸階段擺動腿折疊程度不夠,擺動速度滯后于蹬伸速度,未能形成有效的“擺動牽引效應”。
在這樣的因素下,盡管其各分段步頻接近決賽前8名選手,但過高的步頻消耗了大量額外能量,導致全程能量利用效率偏低。
也就是湖凱跟他說的——
步長與步頻失衡,推進效率受限。
其次還有蹬擺協同脫節,能量損耗嚴重。
要知道短跑推進力的高效輸出依賴蹬伸與擺動的精準協同,而2013年的張培猛在此環節存在明顯缺陷。
賽后視頻解析顯示,其支撐腿蹬伸至最大力量時,擺動腿前擺尚未達到高位,兩者發力峰值時間差達0.012秒,遠超世界頂級選手0.005秒以內的標準。
這種脫節導致兩方面問題:
一是蹬伸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未能通過擺動動作有效轉化為前進動力,約12%的能量因肢體運動不協調而流失。
二是著地緩沖階段,由于擺動腿未能及時到位形成平衡支撐,支撐腿需額外承受15%的負荷,加劇了肌肉疲勞。
其次就是極速問題。
2013年賽事數據顯示,張培猛的最高步頻出現于第五分段(約60-70米),且僅能維持一個分段便開始下降,而博爾特等頂級選手可從第6步至第35步維持穩定步頻,最后10步步頻下降幅度仍控制在合理范圍。
從生物力學視角看,這種衰減源于核心控制不足與能量儲備耗盡的雙重影響:
一是高速運行中核心肌群未能形成剛性支撐,骨盆出現0.8°-1.2°的左右晃動,導致送髖軌跡偏移。
二是前期過度依賴股四頭肌發力,臀大肌與腘繩肌的協同參與度低,抗疲勞肌群未充分激活,乳酸堆積速度加快???。
極速維持能力薄弱,后程衰減明顯。
這也是相當嚴重的弊病。
如果不將其改過來,想要在合法的成績下突破9秒80的速度壁壘。
相當的困難。
因此最近這兩年都一直在進行這個方面的技術攻關。
好在。
皇天不負有心人。
他的團隊針對這些弱點進行了重新的解構,然后1對1的進行加強。
步長與步頻失衡,推進效率受限,就采取蹬擺動作疊加:重構步長-步頻平衡關系。
三重疊加技術的首要進步是通過“髖部主導的蹬擺同步”重構了推進模式,有效彌補了步長不足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