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起”
“這個人很復雜。”
大唐。
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齡看到吳起的有關盤點視頻,搖了搖頭,并且嘆了口氣。
“我覺得,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
“人無完人,所以客觀看待比較好。”
“說到吳起,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吧,吳起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說的人物。”
“作為一個人,就從一般道德而言,無論如何,他都曾負有深重的道德劣跡,而做官之后,就官德來衡量,他又是無可挑剔的。”
“要說吳起這種人,應該屬于才能大于德性那種吧”
房玄齡望著天空。
他似乎是看到了吳起的前世今生。
沒有人能近乎完美。
每個人都有缺點。
對于吳起這等前輩,他首先是尊敬的。
評價他的前提,肯定是要客觀的。
“正如司馬光在評說人的才與德時所說的那樣,說世俗的人不懂得分辨才與德,把兩者混一塊兒,通稱為賢。”
“其實才是德之輔,德是才之帥,德才兼備者是圣人,兩樣都缺者是愚人,德大于才者是君子,才大于德者是小人。”
“如果按這么說,吳起似乎得算個小人。”
“可在我房玄齡平心而論,春秋戰國的兩位著名兵家孫吳,比著述孫勝于吳,比武功則吳過于孫。”
“后世史家和將領往往尊孫武而輕吳起,恰是不單愛才,又要重德。”
“縱觀千年的統軍征戰經驗,軍界公認仁信智勇嚴兼備,方具名將之風。”
“我華夏雖有“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辯辭,但“孝”“德”從不屬“小節”,這也是共識。”
“為將帥者欲服眾,仍需重個人操守,必須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質。”
“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吳起雖在華夏史冊上留下供后人贊嘆的武功,其為爭功利不擇手段之舉,卻應視為古代兵家遺產中的糟粕。”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不足一提罷了。”
房玄嶺搖了搖頭,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另外一片時空,大宋的王安石看到吳起的盤點視頻,和房玄齡觀點就不一樣了。
“此人可謂是人雄。”
“雖然有些方面不妥,但從全局來說,他是成功的。”
“他的理論,他的思想,也是值得我們這些后人學習的。”
“不應該對吳起有這么大的偏見才對。”
吳起有多厲害
公元前四百零九年,吳起率軍攻占秦國的河西地區,并就地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西河郡守。
期間,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魏武卒。
規定凡是能夠身穿全副甲胄,執十二石之弩,背負箭矢五十,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魏武卒。
這么苛刻的條件選出的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那么魏武卒的待遇自然也不同于一般士卒,一旦入選,全家免除賦稅,還可以分到房屋和田地,所以,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想加入魏武卒。
魏武卒經過吳起的嚴格訓練,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在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大小征戰七十六回,大勝六十四回,其余不分勝負。
吳起帶兵特別善于激勵先進,鼓舞士氣。
每次取勝召開慶功宴時,吳起就安排功勞最大的人坐在前排,吃牛肉羊肉,用銀質餐具,越往后食物和餐具就越差。
陣亡士兵的家里,每年都會派人去慰問,如此這般,魏國的士兵都是卯足了勁,上了戰場就拼命,爭著立功。
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秦軍集結五十萬軍隊,誓要奪回河西之地。
秦軍來襲的消息傳來,魏國士兵沒等下令就已經穿好甲胄,要求出戰,吳起挑選了五萬精兵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