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宋欽宗于紹興三十一年去世之后,宋高宗才徹底沒有了后顧之憂。
當然,宋欽宗若是真的回來,宋高宗也不是必須退位。
宋高宗恨的是岳飛“不專于己”,不為己用,身為南宋朝廷的臣子,卻不為高宗考慮,而想著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
然而,岳飛一心想要恢復北宋的版圖,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只是為了一雪靖康之恥,可惜,岳飛作為一個武將,在南宋朝廷復雜的政治環境下,不能很好的處理自己與高宗的關系,犯了高宗的忌諱。
第三,岳飛身為武將,過問皇位繼承問題,這也是宋高宗所不能容忍的。
宋欽宗被金朝俘虜之后,金朝很想立欽宗的兒子為太子,建立一個傀儡政權,岳飛為了安定民心,防止金人的陰謀得逞,勸宋高宗早日解決繼承人的問題,“正皇子之名”,宋高宗聽到岳飛的話之后,非常的不高興,對岳飛說“握重兵于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
此外,宋高宗并不想恢復中原,他只想做南宋王朝的開國之君,無意于恢復北宋時期的版圖,宋高宗之所以對北伐事業持消極態度。
一是因為北伐很難成功,因為在南宋以前,華夏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北方的經濟實力要強于南方,打仗打的是糧草,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龐大的人口數量作為支撐,北伐難以成功。
二是因為北宋的版圖一旦恢復,宋高宗必然要面臨著迎回宋徽宗和宋欽宗的問題,而當宋欽宗去世之后,高宗沒有了后顧之憂,就立刻傳位于孝宗,宋孝宗一即位,就開始對金朝采取強硬態度,積極準備北伐。
宋孝宗為岳飛平反,以及積極北伐中原,這些事情,身為太上皇的宋高宗不可能不知道,岳飛是在不合適的時候向高宗提出了不適宜的政策,在非常時刻掌握了南宋朝廷的部分軍權,才釀成了其一生的悲劇。
還有就是宋朝建朝之后的政治格局,一直就是文強武弱,用文人控制武將,這是宋朝能夠穩固皇權的原因。
但是在南宋初年,為了應對北方的威脅及各地的農民起義,權利架構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武將在朝堂之中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激起了文官集團的集體反抗。
文官集團期望盡快結束戰爭,以此來扼制武將權利和資本。
所以出現了武將主戰,文臣主和的局面。
而隨著北方局勢逐漸的穩定,文臣的反抗力量得到極大釋放,內斗也就變得越加尖銳,而這就是岳飛被冤死的直接原因。
當然,作為帝王的趙構,在面對這種理念的選擇之時,也沒得選擇,如果選擇支持武將,那么勢必會出現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武將占據主導,勢必沖擊文官集團的利益。
而趙構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靠的不是武將,而是文官系統,打擊文官不就是打擊自己嗎
所以他沒得選擇,只有堅定的選擇站在了文官一方。
無論從穩固朝政,安撫文臣,還是為了達成交易,岳飛是他必須要除掉的對象,所以這才是根本性的原因。
客觀而言,趙構是不是昏君先不提,這個得劃分三個階段來看。
而且,趙構有著極高的管理能力,具備帝王應有的政治素養。
在其接受了金國的條件之后,岳飛的死亡就已經被“定案”,但是在宋朝無故斬殺大臣,這是一種忌諱,也是不被民眾接受的事情。
所以,趙構需要有個人來協助他完成這個任務,而文官集團作為武將集團的對立團體,非常符合。
而文官中的秦檜與岳飛更是存在著巨大的沖突,所以他選擇了秦檜。
對于這一點,趙構其實看得非常清楚,在他看來,秦檜具備三大優點。
首先,秦檜是金國的代言人,這是天然的優勢,“背鍋”最佳的人選。
其次,秦檜有著強烈的個人動機和意愿。
岳飛反對議和,并且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秦檜,這讓他們的關系,變得異常緊張。
所以,秦檜為了報復岳飛,抓到時機,必會愿意置岳飛于死地。
最后,秦檜是文官集團的領軍人物,與岳飛為主的武將之間不可調和。
岳飛作為武將集團重要的代表人物,在戰爭年代,權利得到了極大的擴張,這嚴重威脅到了文官集團,并且已經出現了干預政治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