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評價一個人,如果他成功的話就贊美他,失敗的話就貶低他;吹捧身居高位的人而壓抑地位低下的人。
所以對姜維這樣投奔蜀國,最后落得身死宗滅的結局,而加以批評貶低,卻不考慮其他方面。
這是有悖春秋褒貶本義的,像姜維這樣好學不倦,樸素清廉的人,實在是可以作為一時儀表之范的杰出人物啊”
姜維不懂為官從政之道幾乎也沒有摯交好友,只有在極度壓抑的情況下有過發泄的情況,第八次北進失敗后,一向不服氣姜維的楊戲在酒后言笑,軍隊回到成都后被貶為庶人。
可以說,姜維是孤獨的。
二六三年八月,魏司馬昭三路伐蜀,姜維孤掌難鳴,鐘會破漢中進逼劍閣,鄧艾突破陰平進逼成都,劉禪投降。
在劍閣守備的姜維聽到這個消息時居然沒有放棄,暫降鐘會,靜待鐘會進成都后與鄧艾翻臉,得知鐘會徹底叛變的姜維激動不已,在他心底有了一個復國大計。
他給劉禪密書寫道,“愿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寫魏氏春秋的東晉人孫盛在八十多年后到蜀地,還見到了當年姜維給劉禪的密書。
聽蜀地人說姜維當年想假降鐘會,再找機會殺之以復蜀土,可惜沒能成功,遂至泯滅。
二百六十四年正月十八,鐘會反叛失敗被亂軍所殺,六十三歲的姜維也死在亂軍中。
士為知己者死,對于一個藏器在身或是長期才志難抒的人,知遇之恩就如同你渴死前的那一滴水。
在每個時代里很少有人在價值觀堆砌成型后還能在家磨個幾年劍的,所以知遇之恩這種情感難以被理解,姜維的執著也一樣。
一個連大耳朵都沒見過的人,振興大漢的戰前口號多數都喊不響,從不覺得姜維是一個心系大漢運祚甚至真心能接受劉禪做他主子的人,他自己也明白才能遠不如那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男人,尤其是內政的運作,所以識大體地在受到蔣琬費祎這倆主內的人長期壓制的情況下姜維仍能扛著重壓領著小部隊執著地執行著他覺得自己唯一擅長的丞相遺志中的一部分。
所謂愛屋及烏,丞相的遺志里包含的大漢運祚、北伐大業和那位劉后主,一朝知遇之恩,一生奮力回報,可以說從姜維的身上看到了那個羽扇綸巾男人的影子。
這也是幾千年來蜀漢人物從劉關張到諸葛姜維一直被偏愛的原因,尤其在主流價值觀稍偏功利主義強目的性的后世。
這是因為蜀漢的主角們有情有義,有始有終,有大豪情亦有大悲情。
“士為知己者而死”
“好,說得好啊”
始皇帝嬴政笑了。
他沒想到,還有這種品質的人。
實在是太難得了。
在哪個社會,不都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可以說這種精神品質,讓他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
“這么一看,這姜維的確挺悲情的。”
“悲情的人,悲情的結局。”
“哎”
諸葛亮北伐時,姜維被懷疑有異心,姜維不得已投降蜀漢,被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去世后姜維在蜀漢開始嶄露頭角,費祎死后姜維開始獨掌軍權,繼續率領蜀漢軍隊北伐曹魏,與曹魏名將鄧艾、陳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維北伐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