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超過這個數。
唯二的例外,一是李靖舉傾國之力征東突厥。
二是,此次征遼東。
太宗親率精兵,大唐名將如李勣、江夏王李道宗、張亮、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阿史那社爾,傾巢而出。
還有長孫無忌等人隨軍贊畫。
可以說是唐自征東突厥以來,第二次傾國之力打這樣一仗。
滅國之仗。
太宗的戰略,便是不打則已,一打,便要畢其功于一役,將高句麗之患一次性解決。
最少,要要打斷高句麗的脊梁,使其無力再對新羅動兵,不再具有挑釁大唐朝貢體系的威脅。
此戰,淵蓋蘇文的戰略是堅壁清野,節節抵抗。
唐軍雖屢有斬獲,殺敵無算,但最終頓挫于安市城下。
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師回朝。
從戰術上來說,大唐是勝了。
但從戰略上,并沒有達到太宗自己定下的目標。
時人稱淵蓋蘇文為高句麗“鐵壁”。
有此人在一日,唐軍終難克遼東之地。
太宗生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滅國無數。
唯沒有滅掉高句麗,引為生平之憾。
此次李治命征遼東。
李勣因執掌兵部,而且年歲已高,所以李治并沒有考慮起用他。
但李勣作戰經驗何等豐富,從大唐立國以來,幾乎參與了所有唐軍對外征戰。
用兵之道,早已爐火純青。
戰場嗅覺極其敏銳。
從一道道往來的戰報中,他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
“我了解泉蓋蘇文,這是個老狐貍,極其堅韌,有他在一日,我軍征遼東不會這么順的。”
李勣似是自言自語,又似有意說給蘇大為聽。
“英國公,那我們能做些什么?”
李勣搖搖頭:“千里之外的戰事,我們能做的極其有限,老夫已經派百里加急,命人送信給程名振,希望還來得及,怕只怕……”
怕只怕,若是來不及,孤懸在外的唐軍,會有覆亡之險。
一想到這里,蘇大為只覺手心滲出了冷汗。
一直以來,他都習慣了唐軍的勝利,仿佛唐軍得勝,是理所當然。
全然忘了,其實戰爭,特別是孤懸于外的戰爭,哪有那么容易?
哪一步,不是游走在懸崖邊上?
一個決策失誤,一個反應不及,中了敵人詭計,很有可能就是敗亡的結局。
正如后來的唐軍大非川之敗。
“若程名振軍有失,如今蘇定方在西北用兵,輕易動不得,我料定陛下必定會派我出山。”
李勣看向蘇大為,那雙瞇起的丹鳳眼猛然張開,里面神光凜凜。
“到那時,蘇大為,你可愿助老夫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