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也急需從蘇大為這里聽到一些有用的東西,能幫助他牢牢握住這塊飛向大海的半飛地。
減少半島的叛亂,減少唐軍的精力牽扯,以用到更多需要大唐投注精力的地方。
這兩人之間,君臣的對話,絕非表面上那般平靜。
看似祥和之下,也有暗流潛藏。
首先就是蘇大為的話,表面上只是在說自己鎮守百濟發生的事,但實則已經提了許多意見。
比如唐軍在百濟只有一萬人。
這點人,想鎮住人口百萬的百濟,簡直是一個玩笑。
再比如,就這一萬兵馬,居然還糧草不繼。
這是打誰的臉?
最后逼得大唐熊津都督,不得不親冒矢石,沖殺在第一線,親自率軍去偷襲高句麗的糧草重鎮買召忽。
再比如,百濟的百姓,衣食不繼。
為何不繼?
劫掠太重。
為何劫掠太重?
這又牽扯到唐軍府兵的待遇問題。
朝廷對府兵的獎賞太薄……
可以說,蘇大為雖然沒有主動提一句朝廷的不是。
但他話有話,仔細一品,這里面處處都是問題。
而這些問題,既是指向朝廷,更是指向李治。
這些話,顯然不是蘇大為臨時起意。
而是一直就在他腹中,不吐不快。
只不過借著這次機會,以隱晦的方式說出來。
他已經不是二十歲的年紀,遇事沉穩了許多。
在說這些之前,也替自己埋了伏筆,李治縱然不滿,也難遷怒于他。
現在蘇大為已經把自己的意思委婉轉達了,就看李治反應。
李治會說些什么?
會如何反應?
蘇大為現在還猜不到。
他不相信李治不知道自己提的那些事。
更不相信李治是昏聵之主。
所以他更加不能理解,李治在某些事上的做法。
他希望大唐在李治的手中,能一直進取,一直開拓下去。
希望大唐的武德,依舊光芒萬丈。
大唐的府兵,能一直勝利下去。
但是我的陛下啊,你究竟在想些什么?
蘇大為看向李治。
這位大唐的天可汗,臉龐隱沒在香氣煙幕里,若隱若現,晦暗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