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荷蘭的退讓,夏國向臺灣的進軍過程中波瀾不興,沒有任何變故。
左華在澎湖列島留下了少量的兵力之后,大部隊跨過最后的海域,最終來到了普羅民遮城。
這個地方在后世的歷史中,另有一個名字更加響亮。
那就是赤坎樓。
這里同樣也是鄭氏臺灣的統治中心,位于后世的臺南市。
這邊的荷蘭人早就接到了通知,紛紛打包好了行李,垂頭喪氣的等待著搬走。
普特曼斯就是此時的臺灣總督,他同公端、左華、在呂光宅和安東尼范迪門的見證下,完成了政權的交接。
一切順利,雙方都很滿意。
公端開始履行職責,一上來就向荷蘭人表達了善意。
“迪門先生,普特曼斯將軍,雖然貴國已將臺灣歸還于我們,但以貴我雙方的關系,如果有荷蘭人愿意繼續在此定居,我們也竭誠歡迎。只需要他們如同夏國人一樣,遵守法律便可以了。”
安東尼范迪門和普特曼斯對于這個善意非常高興,連忙到荷蘭人中間去宣傳。
果然有不少荷蘭人選擇了留下。
這些人冒著遠渡重洋的危險來到這邊,苦心經營了許久才攢下了一些家業。一旦離去,從前的努力就都化為烏有了。
既然留下可以保住財富,又沒有什么危險,自然不愿意離去。
公端的善意得到了回報。
普特曼斯向他詳述講解了荷蘭人在臺灣的治理情況。
雖然荷蘭登陸臺灣已經有十多年之久,但真正的征服,卻開始于崇禎八年。
荷蘭人通過強大的武力,逼迫者當地的原住民簽署了麻豆協約。
如果左夢庚知道這一點,肯定會痛斥一聲
這個協約不正經
但是協約卻幫助荷蘭人穩定了在臺灣南部的統治。
根據協約,確定了荷蘭人為領主、原住民為封臣的統屬關系。
荷蘭人通過定期召開地方會議,維系雙方的關系。并且任命原住民酋長,確立原住民社會的正式首領,以協助荷蘭人推行政令。
如是幾年下來,雙方的關系日漸緊密。
現在荷蘭的政權要退出臺灣了,并將這個體系交到了夏國手中。
各地的原住民代表來到普羅民遮城,膽戰心驚的會見新的領主。
不過看到是漢人,都多少心安了一些。
畢竟漢人移民臺灣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島上的原住民同漢人之間來往很多。知道漢人的性情比較溫和,不用擔心遭遇滅頂之災。
“從前你們與荷蘭人是如何相處的,今后的關系一切照舊。當然了,這邊的商貿市場會對你們完全開放。你們要出售什么東西,都可以到這里來。這邊的官員還會幫你們定價,免得你們遭遇奸商的欺騙。如果你們在山里生活困難,也可以到平原上來定居。想要耕種的話,政府這邊也會派人教導你們。你們的子女也可以到城里的學校讀書,放心吧,和漢人的子女一樣,不收任何費用。”
公端洋洋灑灑說了許多,讓原住民既驚且喜。
喜悅的是,他們已經適應的統治關系沒有改變。這樣就不會出現動亂,大家可以安安心心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