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中。
秦軍再次兵分兩路,楊瑞和所部在趙人境內,繞路迂回,如利劍穿插,避開李牧,繼續給邯鄲施加壓力,襲擾趙都。
王翦自率主力,和李牧所部爭勝。
李牧仍打算貫徹此前制定的策略,依城池地利,使秦軍難以突破。
但就在這時,趙王趙遷,遣宗室趙蔥和齊人投奔過來的將領顏聚,來到李牧的軍營。
要求取李牧和其副將司馬尚而代之。
趙蔥帶來了趙遷的詔令,要求李牧和司馬尚交出兵權,由趙蔥和顏聚分別任主副將,繼續帶兵與秦交鋒。
李牧呆愣不語,手腳冰涼。
此前趙淮中給他的信里,居然預見到了他現在的遭遇。
信中言:趙遷昏聵多疑,若戰局不利,必會懷疑李牧所行軍策有問題,甚至會直接解除他的軍權。
李牧當初接到趙淮中的信后,已經有了警覺,遂盡力規避趙王的猜忌。
所以他在接到趙遷的詔令后,最終選擇了放棄堅守邊城,聽命回來援助邯鄲。
想不到這一幕還是發生了。
李牧念頭急轉,又想到另一件事。
趙淮中給他的信里,曾提到上一任趙王趙偃死時,人皇舟是從李牧駐守的城池進入趙境,最后導致趙偃被殺。
此舉就是趙遷不再信任李牧的禍根。
事情和趙淮中所言,逐一對應,分毫不差。這讓李牧忽然想清楚了:秦王早在先王被殺時,便在布局…其后發生之事,大多在其預料之中。
想到趙淮中的布局之早,洞見之準,李牧有些不寒而栗。
他扭頭看向眼前準備接管自己軍權的趙蔥,以及顏聚二人,略作沉吟,毅然將趙蔥二人趕出了軍營,自己繼續掌兵,與秦軍交鋒。
這和歷史上李牧接受趙王命令,最終被冤死明顯不同。
不過到了此時,李牧已經無法貫徹堅守的策略。
他親自率軍出城,和王翦所部展開了廝殺。
中午。
邯鄲以北。
平原。
兩軍對壘。
秦趙兩國兵勇,人頭攢動,旗幟在荒原上鋪開,招展如浪潮。
低沉的鼓聲中,秦軍的軍陣連續變化,咄咄逼人。
滾輪陣,守山陣,長戈陣……全面壓向趙軍。
天空中,圖騰玄鳥和趙軍締結的鳳鳥互噴火焰,強大的法力波動,讓百里內,鳥獸蟄伏。
隨著時間的推移,趙軍的傷亡持續增長,漸露頹勢。
趙王派趙蔥去取代李牧,而李牧戰場抗命,公然拒接趙遷的命令。
這讓趙遷對其疑慮之心激增。
秦趙兩國,一方上下齊心,一方君臣生疑,問題層出,趙軍敗勢日益明顯。
李牧苦苦支撐,連出奇兵,以擾襲秦軍。
但到了七月末,秦軍的再次增兵,成了壓垮戰局的最后一根稻草。
內史騰從原韓地,現在的潁川郡,以及秦境各地抽調秦軍,合共近十萬眾,驀然投入戰場。
秦在最初決定攻趙策略的時候,便制定了總人數超過三十萬的龐大秦軍規模。
王翦所部二十萬正面進攻,楊瑞和部三萬余精銳和主力相互策應。
內史騰所部初時兵鋒不顯,一直在蓄勢以待。
直到此刻,突然投入戰場,和王翦所部匯合,形成兵鋒洪流,一舉沖潰了李牧最后的抵抗。
八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