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凡利用現代的知識,幫助南宋解決與蒙古帝國對抗的大方針,大策略。
按照莊凡的說法,南宋只要防守住蒙古帝國的“大迂回策略”,以宋朝的國力,在正面戰場上,雙方硬碰硬的惡戰,并不會吃虧什么。
南宋依靠一座座城墻阻擋,蒙古騎兵,不擅長攻城戰,勝算還是很大的。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莊凡接下來的“點播”,主要關于這方面。
“劉哥,你們漢朝的馬車,有軸承嗎?”啃著一串牛肉,莊凡開口問道。
“軸承?”
“先生,自然是有的,沒有軸承,馬車怎能運轉?”劉邦開口回道。
“哪一種軸承?”莊凡問道。
“大概分為三種,木軸承、青銅軸承以及鐵軸承或者是木、鐵結合的軸承。這兩個鐵環,大環來固定外圈,小環支撐內圈,然后涂上動物的油脂。”
莊凡又問道,“穩定性,如何?”
這一次,楊廣率先說道,“先生,別提了,別說穩定,這些軸承工藝不行,毛病可謂是一大堆,比如要運糧百里,馬車在中途,起碼要大修三次,小修幾十次。”
大修三次?
楊廣解釋道,“所謂大修,就是直接拆卸,更換三次新的軸承上去。”
小修幾十次呢?
自然就是不厭其煩的修理,比如天價動物油脂,減小各部件的磨損等問題。
原來如此。
看來莊凡在現代網絡搜索到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并非胡編亂造。
中國古代也有原始軸承,就是在里面加上鐵圈和動物油脂,只不過受制于當時的科技水平,制作不了現代意義上的滾珠軸承,所以摩擦力也大得多。
軸承的發明是科學技術的一大進步,也為車輪的旋轉提供了支撐力、降低了摩擦。
一般認為,現代軸承是18、19世紀由西方科學家發明的,有效減緩了車輪的摩擦問題。
但在西方的軸承發明之前3000多年,中國古代就有馬車了。有馬車就意味著有車輪,有車輪就必然有軸承,不然戰車根本就無法沖殺、奔跑、轉彎。
雖然不知從何時起,人們發明了車輪。
也不知從何時起,人們學會了用馬或者驢來拉著馬車前進。
但在夏朝時期,就已經有士兵駕駛馬車作戰的記錄了,那個時候各國打仗就是用馬車拉著士兵沖殺,由此形成了戰車方隊。在戰車前進時,車軸通過軸承連接車輪,減少車輪的摩擦,同時又能固定車輪,保證車輪不會亂晃和脫落出去。
在漢代以前,馬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作戰工具,因此中國古人對軸承的改進一直沒有停過。只不過當時沒有現代的滾珠軸承,而是使用木軸承、青銅軸承以及鐵軸承或者是木、鐵結合的軸承。這兩個鐵環,大環來固定外圈,小環支撐內圈,然后涂上動物的油脂。
現代的人們之所以不知道古代馬車的車輪是如何旋轉的,主要是認為古人不會制造軸承,但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時,我國處于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交互的時期,主要還是使用青銅軸承。
主要是后來因為戰車兵逐漸被騎兵取代,所以軸承的使用也才從軍用擴展到民用。
大概從漢朝以后開始,戰車兵就消失了。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3世紀),各國衡量軍事實力大小的標準就是戰車的數量,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國家叫做“萬乘之間”,也就是超級大國。
正是因為戰車兵非常依賴馬車,而馬車又非常依賴軸承,所以古人對軸承的改進也沒有停過。
純木質的軸承不耐磨損,容易斷裂,而純金屬的軸承又容易生銹,于是古人就發明了木、鐵結合的軸承,在上面涂滿動物油脂或者植物油就可以增加圓滑、減少摩擦,還能防止金屬部分生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