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掃蕩中原,一戰擒兩王,圣人李淵以為功高無以封,想出了所謂天策上將這個名號,李世民在洛陽組建天策府,招攬豪杰英士。
為什么陜東道大行臺成為秦王府最重要的根基,一方面在于李世民親領陜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另一方面在于天策府。
大量李世民舊部在秦王府、天策府中過一道手,轉入了陜東道、益州道各處為官,這構成了李世民的根基也是歷史上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能迅速平穩局面的關鍵。
而如今李世民長期居于長安,如虎困籠中,所以在長安另組建了天策府,與秦王府、文學館互為補益。
天策府中屬官,論官職高低,長史唐儉、司馬宇文士及、封倫為首,論謀略,杜如晦、薛收為首,論心腹,杜如晦、房玄齡、長孫無忌為首。
但自從房玄齡棄職之后,只能以私人幕僚的身份待在天策府內,和他相仿,平日嘗嘗敘話的是天策府兵曹參軍事凌敬。
事實上,除了官員調配之外,天策府上下事務,均由房玄齡、凌敬兩人主持。
處理完公務,命下人烹茶,兩人在側屋坐定,聊起了江南戰事。
“自前隋亂世,國朝先后平西秦、滅武周,掃蕩中原,均為殿下軍功。”房玄齡盯著手上的公文,“故謀臣猛將并在殿下麾下,罕有別立勛庸者,唯獨趙郡王著方面之功。”
洛陽大戰之后,李孝恭率軍滅梁,雖然長史李靖異軍突起,以兵法取勝,但李孝恭卻實實在在是地位不可動搖的主將。
凌敬微微點頭,沒有說什么,他想起了之前李善私下的評價,自后漢末年,天下紛亂,西晉曇花一現后衣冠南渡,南北對峙兩百載,前隋二世而亡,李唐能得天下歸心,一方面在于長時間國家破碎,各個階層對一統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在于李唐的運氣。
李唐宗室一族,其實人數并不多,之前除了北魏名將唐國公李虎之外,少有杰出之士,但沒想到這十年內,卻涌出如許多豪杰。
李淵身為開國帝王自然不需多說,秦王李世民軍功蓋世,江夏王李道宗、淮陽王李道玄均是尚未加冠即縱橫沙場,襄邑王李神符領并州總管,對突厥頗有戰功,之后又冒出了個趙郡王李孝恭甚至連女子都能統兵上陣,軍功赫赫。
上天如此厚待。
“若趙郡王數月內掃平江南,當回朝受賞。”房玄齡輕嘆一聲,神色有些不渝,“大亮欲有所為,殿下不置可否。”
凌敬瞄了一眼,他入天策府半年多了,主持各處事務,雖然還不能參與李世民密會,但也聽得懂這句話。
對江南一戰,李世民是無所謂的,就算李孝恭掃平江南,戰功也無法與其相比,所以只從軍事角度建議齊州總管李世績出兵,而之前剛剛被授安州刺史的李大亮試圖攪合進去,李世民也沒有給出明確的態度。
但李建成是有所謂的,因為宗室將領中,最能打的李道宗、李道玄都偏向秦王,李神通和李世民關系很好,李神通的兄長并州總管李神符也和李世民關系很不錯。
李建成那邊有點慘,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廬江郡王李瑗任洛州總管的時候,被劉黑闥嚇得啟城而逃。
而李孝恭在奪嫡之爭中并沒有明顯的偏向,自然成為東宮懷柔的對象。
凌敬輕聲道“若趙郡王回朝,江南事何人主持”
“凌公以為”
“或為李藥師。”凌敬立即給出了回復。
“李靖”房玄齡在長時間思索后嘆道“確有可能。”
掃平江南之亂后,李孝恭注定會被調回朝中,主持江南的不可能是個初
次接手的外人,不管從戰功來說,還是從職位來說,李靖都是最合適的。
房玄齡苦笑一聲,“凌公目光長遠”
聽著房玄齡的贊譽,凌敬有點不自在,決定回去問問李善他發現李善似乎有未卜先知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