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種田的大戶,幾乎雇不到人。你回到農村看到的景象是:村村通大路,戶戶奔小康。就是種田都是老人家,養魚的都是鰥寡
孤獨單身漢。老光棍在農村成為香餑餑,老婦女成了農村里的主力軍。年輕人的影子,你在種田人當中,找不見一個。有人的地
方,才能帶動經濟消費。才能貨幣流通,市場搞活。越是沒人的地方,越是難以生存。
劉家莊現在的人,種田的都是幾戶大戶。和過去的地主雇工一樣,沒有能力承包土地的農民進成打工,被城里人稱之為農民工
。在家種地的農民,那不叫農民,新名詞叫承包戶。機械化種田,給農民帶人來福音。而農資成本的加大于投入,農民生活成本
提高,種田幾乎零收入。迫使農民離鄉背井,外出謀生。
從而造成農村除了老人便是孩童,年輕人幾乎一個也看不到。更令人揪心的是,農村人瞧不起在農村干活的人。自卑、壓抑、
無奈充斥劉家莊人。隨著一批批在外謀生的劉家莊人,開著小轎車,帶著禮物回家。眾鄉親刮目相看,羨慕嫉妒。由此而產生的
連鎖反應,一家模仿一家。寧愿待在城里拾荒,也不愿意回家鄉的想法,在所有打工人心目中,根深蒂固。
早期外出打工人,百分之九十定居城市。而后來者居上,進成打工人逐年遞增。誰待在農村,誰就沒出息的想法,在劉家莊人
心目中已成共識。于是,前翻后起的劉家莊后生,絡繹不絕來到蘇南各大城市打工。農民工帶動地方消費,從房屋租賃,到吃穿
住行,城市便成為農民工的棲身之地。
曾幾何時有人返鄉務農,卻發現劉家莊田地早已經被人承包。萬頃蘆葦蕩,如今變成魚塘蟹池。曾經一眼望不到邊的白花花
蘆葦蕩,水連天,天連水,一望無際,浩瀚無邊。天然沼澤地,野鴨成群,候鳥成片。漁家撒網,鸕鶿河底抓魚。現如今,到處
承包給開發商,大搞特高經濟帶。萬畝沼澤地,萬頃天然蘆葦蕩毀于一旦。
所以,現在的劉家莊,于三十年前相比
(本章未完,請翻頁)
較,說是煥然一新,那簡直是句笑話。自然植被破壞殆盡,蘆葦蕩變成螃蟹、魚蝦的養
殖場。沼澤地變成藕荷池塘,野鴨成群結對。大雁口中成行,白鷺遍地,野鶴漂浮水面覓食的場面,一去不復返,面目全非。年
輕人外出打工,農人種地養家。給人的感覺,劉家莊即將成為荒蕪之地。
樹倒猢猻散,人去樓也空。樹上枝頭往鳥飛絕,竹海枯黃難尋青。固然有魚塘蟹池藕蓮伴,卻不見枝丫樹頭鳥渣渣。蕭曉瑩帶
著裘民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奶孫倆相依為命,度日如年。雖有李再模和裘憫每個月碎銀相助,吃不愁,穿不煩。可親人相伴
之日,裘憫和李再模根本無法擠出時間,回家探望。
四合大院,鐵門銹漬斑斑。蕭曉瑩一個人種上三畝六份田,每年稻麥兩季。加上屋前屋后菜園地,瓜角茄菜俱全,奶孫倆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