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季銘已經看過了。
龔戈爾是制片人,同時也是第一編劇,他負責介紹整個劇本的內容,以及創作歷程那真是個艱難的故事。
“……整部電影,其實很聚焦,劉老師整個作品,我們除了世界觀這些之外,其實情節上只用了一兩百個字,那就是地球撞木星從這個核心情節延伸出來這個劇本。”
季銘點著頭,其實因為沒有決定要演,所以他也沒打算說很多,只是龔戈爾說完之后,所有人都看著他。
“你說說吧,不管演不演,你扒劇本的能力也可以貢獻一下。”寧昊擠了擠他。
季銘扒劇本的能力,從國話《雷雨》時期開始暴漲,然后延續到他參加的所有項目中,了解過他的人,其實都知道這個他畢竟還是國家話劇院的在編導演。
“我對科幻不是特別熟悉,但是對于本子聚焦在一個情節上,我是完全贊同的,尤其一個特效商業片,劇情過于散亂繁復,一定是有風險盜夢筆記那樣的,太有挑戰了。所以整體上的設計,我沒有什么發言權的。只是單純探討一下人物感情啊。
本子的情感立足點,其實是家和父子的情感。因為這種戀家的情感,所以有把地球背起來一起帶走去流浪的設計,千方百計要保住地球,要阻擋空間站和莫斯,他們所謂的叛逃,這個部分的設計,是很中國的,是很在地的。
但是關于父子情這個部分,以及圍繞這一點的人物邏輯,我覺得有些讓我困惑的地方比如劉培強這個人物,他似乎是一個父親和一個戰士的復雜結合體,可是這兩個身份之間的矛盾,從劇本里我看不到特別順滑的融合。”
季銘翻劇本,點了點:“比如在制止莫斯的時候,在說服地面的時候,他到底是出于對劉啟的親情,不想讓兒子在地球等死,而出現了不服從,還是本身不認同這個計劃,才會做出反抗。如果是前者的話,他作為戰士的那一部分呢?如果是后者的話,這意味他是一個有強烈個人思想的個體,似乎又不是那么符合他之前和之后的自我犧牲我感覺這里有一些單純的,只是希望讓劉培強能展示個人英雄的情節,內在邏輯不是特別自洽。
而劉啟這個人,他原本是個很鮮明的人物,桀驁不遜,一無所知,歷盡艱險之后,成為力挽狂瀾的救世主。但是我看完劇本,這個人依舊是模糊的他從地下跑出來,他加入到救援隊,他在爺爺去世之后選擇離開,然后他自愿加入終極大救援,甚至在全世界都放棄之后,想到一個點燃空氣的招,并且說服全世界去實踐它這個線索鏈條表面上是頭咬尾的,但里頭是一團混沌,他行為的每次變化,都缺乏足夠的內在和外在的推動力我說服不了我自己,他那么做是理所當然的,好像是編劇讓他那么干的。”
哈哈。
也是因為沒有確定加入,季銘說的很坦誠,因為他也看得出來,除了公司的那些老板們,包括導演制片編劇等等,都非常專注、有熱情略有些邋遢的郭導在描述分鏡設想的時候,眼睛亮的像是兩盞燈。
“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