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我覺得首先不能過度,如果我們吸引了一波不是文藝片的目標觀眾,你覺得他們會有什么評價,會不會覺得被宣傳給騙來了?而網絡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這一個群體,是不看文藝片的群體,是文藝片不友好的群體其實大部分都是電影不友好的人,只是商業片往往有個刺激性在,偶爾去看看還是可以的。但文藝片就沒有,去看了,什么鬼?睡著了都。
或許企鵝可以賺一筆就走,那我們呢,說得明白點,我呢?我有必要為了企鵝的業績,把自己賠上么?”
季銘并不是市場天才,可以坐地日行八萬里,足不出口就知天下事,但他有一個有點,就是思考邏輯比較好,他可以從自己的切身利益起步,我要什么?要票房么?不是!跟文藝片要票房,是瘋了么?
要口碑!
那口碑在電影質量有保障的前提下,會被什么給毀掉?
過度營銷!
有組織有規模的黑!
等等這些電影質量之外的因素,就會毀掉一部好片的口碑,你要把一個在有興趣的人那里值八分的東西,在對它沒有興趣的人那里吹成9分,那這個沒有興趣的人,就能給你打1分。
何必?
周西宴點頭,明白。
“我知道這個也關乎公司的利益,但希望公司可以放長線釣大魚,不說別的,你從《遇仙降》能挖出來多少錢?可能《流浪地球》一天給你賺都不止這個數了,何必斤斤計較。”
“這么看好《流浪地球》?”
“只是從體量上分析嘛,小盤子你費勁巴拉,也沒有多少油水。”
季銘看周西宴的表情,其實他也知道,這會兒周西宴不可能跟他撕破臉,但也沒必要搞得劍拔弩張,還是說服為主,懲前毖后,挽救第一,哈哈。
“我們跟文導可以多接觸,文導也不是愿意被票房綁架的人,比我們更愛惜羽毛。”
在營銷宣傳策略上,包括季銘的喜田,加上主創文晏團隊,一起鉗制能量巨大的企鵝影視,這才是個穩定的三角形誰也別想飛的太遠,飄得太高,沒點B數。
反饋是非常快速的。
當那一廂《地球最后的夜晚》,以才氣橫溢的畢江西做矛,制定出鋒利逼人的宣傳企劃的時候,企鵝影視卻無奈地從所有其他重量級參與者那里,得到有志一同的信息。
營銷,好。
宣傳,可以。
配合,沒問題。
但,要以不透支他們信譽為紅線沒有人會拿自己的信譽,來為你企鵝賺錢。
硬來是不行的。
季銘的合同里,宣傳義務非常少,本來當時企鵝就沒想過這能有多少利益水花,包括文晏的《嘉年華》,不也就兩千萬票房么?沒多少搞頭,自然不會約定多少宣傳義務。
所以這會兒,季銘完全可以不配合,甚至給你拖后腿。
企鵝發稿,說的天花亂墜,好像不去看你就不是個人,你就是沒有審美的傀儡。
然后季銘那邊接受采訪:“我覺得這部戲并不是大多數人都會喜歡的,它始終是一個內向型的文藝片,是導演和主創的自我表達,并不是單純面向市場的。你們確定,你會想要知道導演心中的胡思亂想么?”
這不搞笑么?
無奈之下,企鵝也只好收起野心,大家商量著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