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怎么會直接找到季銘頭上來了。
話劇的海外巡演,不是不可以做,就是很受限,因為話劇畢竟是語言藝術,也就是國內,包括港臺地區,在國外的話,就一些華人比較多的國家和城市了,包括美加,也都是當地華人捧場,極少能有老外來看的,人家也聽不懂,怎么看呢?百老匯到中國來巡演的,往往也都是音樂劇,聽旋律,看看劇情還行,人家的話劇也是不來的。
“這事兒我管不了,您要是有想法的時候,可以聯系中國京城人民藝術劇院。”
“哇哦,您的英語真的非常流利。”
哇個屁。
“謝謝。”
再說一句,哇個屁,我連法語的夸獎都聽膩了。
把人還給王勝,讓他們去攪屎去了,季銘跟文晏先回酒店里大致上他也知道這個老外是干什么的,因為很多中國藝術團體都有服務華人華僑的這種精神,包括一些歌手,也有海外巡演的行程,再甚至相聲,也都有海外的部分……老外應該就是做這個的,還是挺有商業頭腦的嘛,全世界范圍內的演出經紀,其實都不太景氣,能別出機杼找到一條生財之道,值得尊敬。
硬是要得這個洋鬼子。
……
第二天,《遇仙降》在蒙特利爾放映,此時的《遇仙降》已經不是籍籍無名了,戛納的評審團獎,季銘的特別表演獎,對于蒙特利爾的受眾來說,都不是陌生的事情。
所以安排的是最大的放映廳,進場的時候隊伍老長了,各種各樣的膚色,華人的比例并不算非常多。
帶著英法字幕的中國電影,看著就要國際化一點哈。
效果還是不錯的,不管看沒看懂,老外的掌聲還是非常熱情,交流環節,毫無疑問,季銘的法語又讓很多本地人哇哦了,甚至有人在問,他是法國華人么?或者其它法語區華人?不然怎么這么地道?
“我來到蒙特利爾之后,聽到太多善良的人,贊揚我的法語,哈哈。首先我確實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在其它語言環境中生活過,”季銘很虛假地說了點小花絮,別小看了花絮,媒體就最喜歡這個:“在我去戛納之前,其實并不是懂太多的法語,我在戛納,在法國感受到了非常濃郁的關于電影,關于藝術的氣息,當然我也知道我將來到蒙特利爾,我很希望能有機會跟這里的人,沒有障礙地交流我們對于電影的看法,所以那之后才開始學習法語。我是個語言天才,是么?哈哈哈。”
老外都給他豎大拇指:
“是的,天才。”
氣氛好極了,大家都沉浸在一種互相追捧的歡快當中之后白皮黃皮的亂罵,還是會罵的。
蒙特利爾的儀式感,真的和戛納不太一樣,沒有那么強,不管是媒體、影評人、觀眾,大家都更散漫一點。《遇仙降》播出之后,還是翻譯一塊找了好一會兒,才大概齊地把各種反饋找全。
相較于季銘,反而是王勝比較關心一點。
他要賣片兒啊。
之前賣掉幾個歐洲和亞洲的小國,大概也就是幾十萬歐元的收入,這回來,他希望把加國和美國都一塊賣掉,國內的票房成績,基本上不影響國外的賣價,最后的賣價由競爭者來定,假如能吸引到足夠多感興趣的片商,那么對方就會出一個可觀的價格了。
那么報導和放映的反饋,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