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銘跟企鵝一貫關系不錯,他總是很能滿足這些殘酷資本家的。所以微博和微信這兩塊都控住,基本上也就杜絕了各類侵權了。
“什么時候放下面的票呀?”
“金陵有巡演不?啥時候啊。”
“來南極科考站巡演不?”黑人問號?
這種嚴格的控制,加上蒸騰而起的大好口碑,就像加州的山火一樣,一日燒的比一日厲害,此前沒有買到票的朋友,都在季銘微博下面,工作室微博下面,劇組微博下面,問啊,一刷就是幾萬條。
而朋友圈,全是哭泣的黃牛。
出手早了。
季銘的場次,好位置真真是要破萬了跟上回被惡炒破萬的某天后是不一樣的,連著十八場,而且后面肯定還有更多場次的情況下,有人愿意出破萬買票,那絕對是真愛了。
“之前我出過票的朋友,不去看的可以賣回給我啊,這么貴干點什么不好啊,我加一千回收。”黃牛在朋友圈哭完之后,又開始收票了,一頭牛宰兩次啊,跟哪些個網站作法還挺像來著?
可能他們也確實收到了一些票,然后就看見季銘發了公演后的第一條微博,也是唯一一條。
“場次很多,準備演十年,英文版、中文版隨便選,不要買黃牛票,錢多可以存著多看幾遍,會陪你到談戀愛結婚生子……”
“哈哈哈哈,黃牛:我不活了。”
“真的要演十年么?那我就不急了,肯定會演到家門口的吧。”
“能跟你生子么?”
“不能!”
來自本人的冷漠回復,可以說很鋼鐵了。
到《默》在東方藝術中心,演過第五場,真正有料的專業評價,才開始見諸媒體一部分是將將才搶到票,一部分是看到熱度才去買的轉手票,還有一部分是看過兩遍以上的,看過B組或C組之后的,總之,似乎大家對于這樣一個作品的評價,都過分慎重。
微博娛樂發的評論文章,來自一位資深的評論編輯,多次出戰過戛納、威尼斯,也曾執筆過一些重大話劇,然而他依然開門見山地坦白“這是我第一次寫關于音樂劇的評論文章,我甚至去搜索了音樂劇的觀賞標準,然后在接連看過兩場季銘版和一場B組版之后,才心懷忐忑地打下第一句話:
如果說在方方面面都有極高水平的基礎上,還有讓觀眾長久無法忘懷的驚鴻華彩時刻的作品,會被稱之為經典那么音樂劇《默》,就應該是一部經典了,一部作為經典誕生出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