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第一位有頂級票房號召力的電影演員出現了,近20年里出道的數量龐大的演員群體中,一度被認為不可能再出現諸如四大天王、星爺、大哥這樣的人物當然,指的是他們在各自的巔峰時期。
但此時此刻,當我們把季銘的履歷攤開,《我不是藥神》《遇仙降》《流浪地球》《默》,從客串到主演,從商業到藝術,從時勢造就,到一力擎天……我們幾乎可以看見一個巨星冉冉升起的軌跡,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得到觀眾的信任,以至于只需要看到這個名字,就愿意掏錢去欣賞他的作品。
當我捫心自問,如果今天《默》飽受質疑,我還會去看么?答案出乎我自己的意料,它是肯定的我會去看。因為哪怕有再多的聲音說這部電影不好,或者不夠好。可是季銘在電影,在話劇,在音樂劇等不同領域的既往成就,以及他展現出來的對藝術的真誠態度,足以讓我選擇‘眼見為實’,我必須給他一個‘辯解’和‘證明自己’的機會,這是他一步一步從堂皇正道走過來,所應得的權利。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并沒有意識到這種信任的存在,因為季銘總是飽受期待和認同,無論是通過獎項,還是提前觀影的影片人、媒體,他始終傳達出,又做出了一部好電影的信息我們于是沒有機會展現我們對他的信任。
可是票房數字體現出了這一點。
《默》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它沒有宏大的主題,愛情、家庭、國家、民族、善惡黑白……都沒有;它也并不青春、懷舊,無法引發你我的某種天然的共鳴;它還不獵奇,雖然劇情絕不平淡,但不至于燒腦,以至于要在說明書下才能看得懂……所有這些因素,都讓我們無法解釋它的票房數字。
《默》首日2.3億,次日2.7億,筆者寫這篇文章時,它的總票房已經突破6億,眼看著就要往10億、20億上沖了,這絕對不能說是叫好不叫座。
為什么?既然它好像什么都沒有,為什么能夠有這樣的數字?
是宣傳得力?是季銘的人氣流量?是威尼斯影帝加持?是音樂劇版本珠玉在前?似乎都不盡然!
除了季銘未被意識到的頂級票房號召力,再無其它理由。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號召力和粉絲力量,完全不是一碼事,相信近年來接連折戟的頂流電影,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了。首先面向的對象就不一樣,沒有人的粉絲可以支撐起首周十億級的票房,更何況還是一部‘沉悶’的藝術片那意味著千萬級的死忠粉絲,足以讓季銘創造出另一個微信和微博了,何必苦苦拍電影。
所以《默》必然是征服了沉默的大多數,他們不是娛樂圈敏感人群,更不是混圈的粉絲,他們只是有一個簡單的關聯邏輯:季銘=值得一看的好電影=值回票價=不會失望。
這,就是票房號召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前文提及的‘信任’兩個字,然而要做到,又何其艱難。”
這樣的評論從自己的感受出發,是能夠引發共鳴的,底下的評論也是如此:
“我想了一想,發現也是,哪怕《默》不是大家都看好,我也愿意去看一遍再評價這張票是季銘拿以前的作品在我這提前買好的。”
“說得太好了,就是這個感覺,不管旁人怎么說,自己眼見為實。”
“其實道理都是一樣,我給你一次傷害我的機會,但有且僅有一次。”
“想一想太不容易了,一步走錯就會崩塌掉,以前的明星還能夠拍爛片,但季銘好像沒有這個權力,他要是拍一部爛片,號召力就要十去七八了。”
“但回報也很驚人啊,誰能把一部藝術片賣到首周十億的水平呢?唯有季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