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氣質截然不同,季銘給出的表演行為也截然不同……但是把他們截取出來,放在一塊,再加上之前季銘的話,這些學生瞪大眼睛,確實假假真真地感受到季銘的表演邏輯……當然,這是非常難的,過了這一刻,再把季銘演過的角色放給他們看,基本上啥也看不出來了。
討論很快進入具體,《默》里頭的角色,里頭的舞蹈和音樂……
“他仿佛是一尊藝術繆斯,”《泰晤士報》在評論這場引發巨大關注的見面會時,如此寫到:“在近百牛津大學學生面前,季銘揮灑著自己驕人的表演技巧和天賦,他將那些似乎無可名狀的舞臺奧秘,驚人地展現給了觀眾……細微的情緒調整,不起眼的手部動作,眼神……相對于一個宣傳電影的演員,季銘可能更像是一位表演系的教授,每一位學生都無比地接近著表演世界的真諦。當然,他確實是中國最好表演院校的教授。”
“他展現了一個極致鮮明的矛盾體,一如中國的形象一樣,既鋒芒畢露又神秘強大。這放在一個國家身上,或許會讓人產生疑慮,但放在一個演員身上,卻叫人為之深深著迷。”
“中國的神秘,意大利的深邃迷人,英國戲劇的精粹、美國的縱情揮灑……季銘身具如何復雜而多樣的特質,他在西區舞臺上展現出來的,和牛津大學禮堂里展現出來的,就截然不同,毫無疑問,也跟他在戛納的紅毯,威尼斯領獎臺,以及作為無與倫比的巨星在中國接受粉絲的歡呼時刻,也都不會相同。”
“他像一座寶藏,帶來了對中國的全新理解和印象。”
一個中國演員,很難在外面不被擴大化到國家的層面,尤其季銘還因為華維的代言,在歐洲極大地增加了自己的知名度這也給他帶來的很多的麻煩,以至于使館方面都得給他做專門輔導,免得被惡意引導和利用。
楊如意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就非常緊張。
直到《默》正式在英國上映作為有史以來排片占比最大的華語電影,它真正展示了什么叫“在英國上映”,跟此前的點映和小規模上映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全英近900家影院放映這個數字,就足以在國內媒體界掀起一陣巨浪了。
“才900家!”
“你真是個錘子!你曉得英國一共只有多少電影院么?”
顯然,并沒有人知道,但是大家很快找出來一些新聞,比如《戰狼2》,比如《流浪地球》在英國的上映規模,嗯,十幾家、二十幾家……這下子,差距大家就都知道了。
“《默》入圍了英國電影學院獎那么多獎項,又火了一個多月,比《小丑》的熱度還高。”
“新鮮呀,《小丑》那種電影,好評再高,不愿意看的還是不會去看。我的同學里就有好些不愿意去看的,《默》就不一樣了,這些天報紙、影評人、季銘,在英國一陣一陣的熱潮,雖然是獨立電影的體量,但已經有商業電影的范兒了。而且,來自中國的熱門電影,大家基本上都沒看過,花個十美金去看看,完全ok。”
“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真的愿意看,不知道樓上學校怎么樣,反正我們學校很多人看了季銘在牛津的表現,早早組團準備去看了。”
“我們學校也是一樣的啊。”
“坐標考文垂大學,真的火,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火的華語片,甚至連這么火的英語片今年都少見,大概也就《復聯4》和《玩具總動員4》更火一點,現象級的了。”
“臥槽,微博現在人均留學了么?”
微博上還算克制,媒體們就吹得有點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