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死之人罷了。”白起不以為然,點頭打過招呼后,繼續靠在柱子上觀察姬樂放血的情況。
華佗這時候上前幫他換了一盆水,然后問:“那么小哥又是哪位人杰?”
“我來自元化公之后的年代,不然也不會知道您的名聲,乃漢族血裔。”姬樂刻意模糊自己的來歷:“對了,在我們那個時代,將您和另外兩位名醫,并稱建安三醫。”
“建安三醫?”華佗果然被姬樂的這個話題吸引,沒有繼續追問姬樂的身份。
“老夫那個時代,除卻仲景老弟外,不知還有哪位同行流傳后世?”
“元化公的時代,董奉好像還沒出生。不過他因杏林之事,也曾美名千古。”姬樂略略提及后世對三人的稱頌,其中以張仲景影響最大。
“醫圣?張仲景被尊為醫圣?”他捋著胡須,不知在想些什么。
“當然,您被尊為‘醫仙’,名聲不在他之下。只可惜,您的《青囊書》沒能流傳下來。”
“哼!那些小兒愚蠢,不敢受我醫書。”想到去年在牢獄中的經歷,華佗臉色頓時陰下來。
“不過元化公在此,想必再寫一卷《青囊書》也不在話下。”
“那是。”華佗從桌案上取來一部竹簡:“這上頭有我重新編寫的醫道心得。這一年來,我在族人中挑選弟子,總算沒讓這青囊之書失傳。”
姬樂打開一看,為首一句赫然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這句話,不僅僅是醫術,更是天地之理,闡述整個元蒙宇宙的法則本質。
看這句話,姬樂心頭一跳,馬上往下看:“人,天地之慧,三才之交。古之真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歲百載計,乃天壽也。”
“然今人受于酒色之害,邪風之侵,致使陰陽不協,五氣失衡,故有病癥。”
“醫者,固其源,保其本,滅其邪,補其缺也。”
頓時,姬樂會心一笑。
“小兄弟笑什么?”
“剛才跟武安君說起,黃帝祖神乃醫道先師。如今看元化公寶書,果真如此。”
華佗的醫道理念脫胎于《黃帝內經》。將陰陽視作根本:天地有陰陽,人體亦有陰陽。人體四經十二從,便對應天地四時十二月。人體五臟五氣,對應天地五行輪轉。
為什么姬樂執著于構筑天地四時循環?
因為夏國一切文明的根基,都確于陰陽五行,四時循環之上。唯有將天地法則“諸夏化”,才能以人體對照天地,方便華夏強者修行。
畢竟在這個世界,有無數個種族,每一個種族的體質都截然不同。奇經八脈,五臟六腑,僅僅是夏國人的體質。當然,羅馬那邊可能也是。但其他世界的種族,卻不見得只有一個心臟,兩只眼睛。
“元化公認為,醫之道是平衡人體陰陽二氣,查漏補缺嗎?”姬樂想了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您的想法,就是以人效天,效法自然,陰陽平衡。但凡失衡,便施以湯藥、針灸調和,從而達到陰陽平衡,得享天壽?”
人有自己的壽命上限,這就是天定的壽命。但幾乎沒有人可以活到這個壽數。在漫長人生中,會因為各種意外或者病癥而早夭。
華佗認為,醫道的目的就應該是幫助病人恢復病癥,盡可能延續至延壽。
“正是。”見姬樂很快理解青囊書的內容,華佗一掃方才的陰沉:“這《青囊書》看似是一部醫術,實則闡述陰陽之理。在此世界頗具神妙。老夫依照陰陽之輪修行,短短一年便感覺不同。”
能看出來,一位參悟天地妙義的半神,當然與眾不同。
“還有天壽。若老夫感覺不錯,本世界和原世界不同,我們的天壽也隨之延長。”
按照華佗目前的研究,他們這些先民的天壽已經達到二百歲。理論上,每一個人都能活到二百歲。
姬樂眼睛放光,欣喜不已。
果然,這批先民與眾不同。夏國絕育的問題,就指望他們了!
不僅僅是地母幫忙調整基因,更是有華佗這位名醫在。有他出面研究,或許夏國的疑難雜癥再也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