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第六名的房玄齡的畫面播放完畢,緊接著就是第五名的盤點。
音樂、畫面漸漸出現。
可是這一次的音樂卻不如以前那樣一出來就慷慨激昂,反而是悠揚之中帶著一絲悲壯的感覺。
一座古老的城墻外面,古道荒蕪。
而在城墻之上,澟風呼嘯,旌旗在無聲飄揚。
鮮血布滿了整個大地,用滿目瘡痍來形容卻是再合適不過。
這種亂世之中的滄桑,就這樣直接凸顯在眾人的眼前。
畫面一轉,一副軍中景象。
在軍隊的中央,站著一位中年男子。
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仿佛若神仙一般。
他手執羽扇,靜佇遠眺,目光仿佛已盡穿越時空,迷失在無窮的歷史之中。
臉上對于亂世的不忍也讓人無法忘卻。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十大名相第五名!”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諸葛亮!”
隨著旁白聲的出現,一首千古名詩被緩緩讀出。
畫面也隨著詩詞不斷變化。
從一座茅草屋,到大軍之中,再到朝堂之中,最后停留在一座平原之上。
而其中的人,也從青年慢慢的成長為中年,最后已是略顯老態。
“光和四年,諸葛亮出生在瑯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
“諸葛氏世代望族,在瑯琊之地威勢不小。”
“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自小就隨叔父輾轉各地,最終定居荊州,隱于隆中。”
“當時正處于亂世之中,各地割據,豪杰四起。”
“諸葛亮二十歲時,劉備被曹操所敗,投奔荊州劉表,屯兵于新野。”
“水鏡先生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臥龍鳳雛二人,其中臥龍指的便是諸葛亮。”
“劉備手下謀士徐庶被迫入曹營,臨走之前,便向劉備大力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
“此時正值諸葛亮二十七歲,劉備三顧茅廬,與諸葛亮討論天下之事。”
“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
“這場問答流傳后世,影響深遠,被后人稱之為【隆中對】。”
“從此,劉備的事業才出現了轉機。”
“諸葛亮提出了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這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
“劉備得孔明,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
“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時局危在旦夕。”
“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這場勝利來之不易,也為劉備取得了立足之地。”
“之后,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在蜀中建立漢國,至此稱帝。”
“而諸葛亮,就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不久,劉備病逝白帝城,托孤與諸葛亮。”
“在病榻之上,劉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并讓后主劉禪【事之如父】”
“自此之后,整個蜀漢諸葛亮可謂是大權在握,無人可擋。”
“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對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政治上,他推行廉政、制定律法。”
“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
“通過他的努力,廉政成為整個蜀漢的標志。”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
“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于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劉備在成都稱帝。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
“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漢是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諸葛亮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只有任法才能改變德政不舉、威刑不肅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