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世界。
建興十二年四月。
五十三歲的諸葛亮正率領蜀軍駐扎在五丈原,司馬懿則率領魏軍背水筑營,想再次以持久戰消耗蜀軍。
此時已是深夜,諸葛亮正在中軍帳中休息。
已經看完視頻的諸葛亮眼含熱淚。
“果然,我的預感沒有錯,我確實是不行了。”
“先帝,老臣對不起你,老臣終究辜負了你的期望。”
這個時候,諸葛亮又回憶起了從前。
作為一個出生在漢末亂世的世家子弟,他的人生并沒有那么幸運。
但是,諸葛亮擁有諸葛玄這樣一位叔父,也是有一絲幸運的。
他的叔父與荊州牧劉表的故舊關系,帶著諸葛亮和諸葛均從故鄉瑯邪遷來較為安定的荊州。
之后變在襄陽城西的隆中有了一塊土地定居下來。
在諸葛玄去世后,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便以耕讀為業。
那段日子也是諸葛亮平靜安定而又躊躇滿志的日子。
在那段時間他交上了崔州平、徐元直等幾個可稱為一時人杰的朋友。
生活倒也過得逍遙。
而也就是這些日子的生活,讓他在當地有了一些微名。
甚至被人稱呼為【臥龍】。
經歷過亂世的他,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在最初一段時間也并沒有想要去入仕做一番事業。
躬耕于隴畝之中,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雖然自身也有一些小小的志向,荊州本地的世家對他也多有期望,給他造了一番勢。
但他也并沒有刻意去宣揚自己。
諸葛亮的朋友們也是相繼出仕他人。
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徐庶徐元直投奔了流落到荊州的左將軍、皇叔劉備。
在諸葛亮看來這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要想最迅速的結束亂世,曹操才是最好的選擇。
可是曹操這個人過于【梟雄】,綁了徐庶的母親,逼的徐庶投奔曹營。
臨走之前,徐庶鄭重其事地向劉備推薦了他。
諸葛亮知道這個劉備一直是想打著【興復漢室】的旗號來爭奪天下的。
只不過是當時力量太弱小,鋒芒還沒有暴露出來而已。
而曹操已消滅袁紹、呂布等割據勢力,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加上曹操本人的出眾韜略,麾下謀臣無數,統一天下只是略需時日了。
諸葛亮當然不愿出來趟這河渾水,逆天命而行,再讓天下生民遭受戰亂之苦。
因此劉備前兩次造訪他的茅廬的時候,諸葛亮事先都故意回避了。
他人都說【事不過三】,可是劉備還是來了第三次。
劉備的謙恭有禮,誠心誠意也確實打動了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就想到先賢們所說的【君子之仕,行其義也】。
內心建功立業的欲望就被勾起來了。
那時諸葛亮才二十七歲,正是少年意氣的時候。
當場就跟劉備討論了天下大勢,并且講述了自己所制定的戰略方針。
之后,在權衡之下,諸葛亮就答應了隨劉備入仕,輔助他實現【興復漢室】的愿望。
那個時候諸葛亮最仰慕的古人乃是漢初三杰之一的張良。
張良輔助高祖奪得了天下,不貪功,不戀位,既能入更能出,全身而退,得以盡享其天年。
諸葛亮的目標也是這個,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跟隨劉備之后,也經歷了很多事。
赤壁之戰出使孫吳,立下一些功勞。
龐統助劉備入川,貪功而操之過急,中流矢而亡。
劉備在川中進退兩難,他親自入川相助,穩定川中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