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擁立沛公,反了沛縣,輔佐劉邦起義。”
“項梁叔侄殺了會稽郡守殷通,舉起義旗。不久,與劉邦所部會于薛城。”
“眾將約定,誰先入秦都咸陽,誰當關中王。”
“劉邦率軍勇往直前,憑靠張良等人的謀劃,避實就虛,剿撫并用,一路奪關斬將,直抵關中。”
“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后勤供應。”
“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蕭何卻首先前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圍丞相御史府不準任何人出入。”
“他讓忠實可靠的人將秦國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進行清查,分門別類,登記造冊,統統收藏起來,留待日后查用。”
“憑借這些圖書他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制定正確的方針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據。”
“項羽稱王后,蕭何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勸說劉邦接受分封,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
“他認為劉邦可以立足漢中,養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后與項羽爭天下。”
“由此深受劉邦信任,被任命成為丞相。”
“他慧眼獨具,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韓信逃跑,蕭何月下追回韓信,并使韓信登臺拜將,成為大將軍。”
“楚漢相爭之時,蕭何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安定百姓,征收賦稅,供給軍糧。”
“使得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可靠后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被定為此戰首功。”
“蕭何治國安邦,頒法立規,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
“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社會情況的內容,制定了《九章律》。”
“《九章律》是漢代制定律法的開端。”
“蕭何制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更為明簡。”
“后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用【自毀其名】的方法,逃避了被殺的危機。”
“在病危之時,他舉薦曹參接替自己,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
“看似平淡的描述,就是蕭何的一生!”
“一個政權,從零開始,然后成長為一個地方性政權,然后再成長為一個包攬九州的大一統政權,并最終讓這個政權穩定的存在較長時間。”
“這注定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很多人低估了其中的難度。”
“炎夏國歷朝歷代,唯有漢、明兩朝,是真正意義上從頭開始的。”
“明朝自不必說,明政權從頭開始,到發展為大一統帝國,皇帝是最主要的締造者和經歷者。”
“而漢代則不同,雖然劉邦是皇帝,但事實上漢政權的締造其實是另外一個人,那就是蕭何。”
“高祖劉邦一句【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便將漢政權建立之初的一應事項全部推給了蕭何。”
“之后劉邦雖然成為皇帝了,但劉邦還是以戰事為主,漢政權的一應治理則依然是以蕭何為主。”
“直到劉邦去世,蕭何還是漢帝國一人之下的相國,天下大事,一言決之。”
“劉邦的繼承者漢惠帝劉盈在蕭何臨死前向他詢問【君即百歲后,誰可代君者?】。”
“誰可以取代蕭何呢?可以說是沒有人!”
“蕭何在漢帝國的影響力,確實是無人可及的,也是無人可比的。”
“可是雖然沒有人可以取代蕭何,但只需要有一個人沿著蕭河的路走下去就行。”
“畢竟蕭何的長期經營,讓這個政權成功的走向了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