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我蒙古國【以儒治國】應當是正確的國策。”
窩闊臺此時有了這樣一個結論。
“可是如果真的以儒治國,那蒙古軍隊的戰力是否會變弱呢?”
“而且那些高官貴族都不喜歡耶律楚材這個策略,一直陽奉陰違。”
“若是真的全面實行【以儒治國】的策略,會不會引起朝中的震蕩?”
窩闊臺考慮起這些東西也比較頭疼。
要說窩闊臺喜歡【以儒治國】自然是不可能的,可是他也知道這樣的策略是有利于他的統治的。
如果能夠全面施行這個策略,那他們孛兒只斤家就可以更好的控制這個國家。
這個時候窩闊臺又想起來兩件跟耶律楚材有關的事。
那還是比較長的時間以前。
窩闊臺那個時候還非常喜歡喝酒,經常與大臣們酣飲。
經常耽誤國家的政事,耶律楚材曾多次規勸,他覺得無所謂,還是不聽。
有一天,耶律楚材拿著一個被酒腐蝕壞的酒桶來找他。
他知道耶律楚材又是來勸他少喝酒,依舊不以為意。
可是耶律楚材只說了一句話就讓他一直記在心里。
“酒的作用,尚且能使鐵變得這樣,何況人的五臟六腑呢?”
聽到這句話之后,窩闊臺頓時醒悟過來。
他想要更加長久的統治這個國家,享受更多的東西,所以他害怕了。
吩咐侍臣以后每天喝酒不超過三盅,從此不再酗酒。
也就是這件事之后,他對于耶律楚材的印象更為深刻,也對于耶律楚材的建議更加重視。
只是耶律楚材也有讓他十分生氣的時候。
他有一個寵臣叫做楊維中。
有一次,通事楊維中因一個案件受牽連,耶律楚材依法拘捕了他。
窩闊臺十分器重和信任楊維中,得知此事后很生氣,派人把耶律楚材綁了起來。
可馬上又后悔了,叫人松綁。
耶律楚材不讓松綁,又對著他說了一番同樣讓他印象深刻的話。
“老臣位居公卿之職,輔佐陛下管理國家政事,陛下下令捆綁我,是因為我有罪,那就應該明示百官,讓他們知道我犯了什么不赦之罪;現在輕易地無罪釋放,如同兒戲一樣,如果涉及國家大事,難道也能這樣隨便嗎?”
當時在場的官員大驚失色,以為耶律楚材將要大禍臨頭了。
可是窩闊臺不是這樣的人,他剛剛接受了耶律楚材國家法規上的建議。
聽到這番話認為耶律楚材言之有理。
于是當場向他認錯說:“即便身為帝王,難道就沒有辦錯事的時候嗎?”
可是他好歹是帝王,這件事也讓他十分難堪。
雖然說在外面的文人群體里獲得了很高的聲望,可是許多高官貴族在私下里卻對他多有嘲笑。
認為他一個皇帝居然被一個大臣教訓,之后還向他道歉,簡直不像一個蒙古人。
事后回想這件事,窩闊臺時而還會十分生氣。
“算了,暫時不想這些事,這種東西還是要耶律楚材過來了解之后才能知道。”
“如果這個【國家光環:儒學治國】被現在的耶律楚材獲得,我也沒有什么辦法。”
窩闊臺搖了搖頭,不再去思考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