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欣然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后又拜為客卿,命其制定吞并六國,統一天下的策略和部署。”
“如果說商鞅改變了秦國,那么李斯改變的是秦朝。”
“很大程度上是李斯讓秦始皇明白了秦朝此時統一天下的時機到來了,秦穆公未完成的事業要在如今完成。”
“之后由于韓國的疲秦計敗露,秦始皇大怒之下,驅逐所有在秦國的外國人。”
“也是李斯奮筆疾書,一篇《諫逐客書》如當頭棒喝,震醒了當時的秦始皇。”
“李斯的老師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但他卻是法家,主張以法家思想治國。”
“在他的計策實施下,秦國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先后滅了六國,建立了炎夏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第一次完成了統一大業。”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
“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屢建奇功。”
“他建議秦始皇廢除了造成諸侯分裂割據、長期混戰的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這一整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而這一制度在秦以后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秦統一后,由于過去各諸侯國長期分裂割據,語言、文字有很大差異,對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極端不利。”
“李斯及時地向秦始皇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并親自主持這一工作。”
“他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廢除異體字,簡化字形,整理部首,形成了筆畫比較簡單、形體較為規范,而且便于書寫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
“并在之后親自用小篆書寫了一部《倉頡篇》,作為范本,推行全國。”
“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秦朝建立后,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秦始皇,建議廢除六國舊制,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
“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
“這是秦王統一天下,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功績。”
“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
“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一道重要的奏折。”
“他請求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貨幣,在秦國范圍內統一貨幣。”
“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后世的影響巨大無比。”
“為了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并在全國范圍內修筑馳道。”
“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筑馳道的運動在秦國境內展開。”
“李斯的一生,可以說是絕對輝煌的一生。”
“在秦國時,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秦朝建立以后,他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他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后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這讓他的功績即使相隔數千年也得到后人的景仰。”
“而且他的文學也被魯迅先生稱為【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只可惜秦始皇死后,李斯為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附和趙高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
“趙高篡權后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將其腰斬于市,并夷滅三族。”
“但這些都瑕不掩瑜,無法掩蓋他身為丞相所做出的一系列貢獻。”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才高齊天謀深如海!”
“十大名相第三位。”
“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