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戰國時期各種各樣政治思想也進入了一個白熱化的階段。
在荀子的思想理念中,仁和義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君王時常關心百姓,將百姓的生活與自己時刻牽連在一起,那么百姓也自然愿意奉獻出所有的財產,甚至是生命。即使是戰爭,百姓們也會勇往直前,這也決定著戰爭的成敗。
但李斯則認為,秦國通過四世不斷地努力,通過戰爭,才獲得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并不是像荀子所說的是通過仁義來達到的,師徒的觀點已經發生了分歧。
荀子一直以孔子的后人自居,雖然他也曾游歷過秦國,知道法治的效應。
他的思想是與普通的儒家不同,但是在他仍然堅持儒家的情懷和格局,認為這樣才能更好的治理國家。
而李斯也十分清楚,作為一個政治家不能只停留在思想方面,必須通過實踐證明自己的思想理念。
韓非也是一樣,他的許多認知跟李斯是十分相同的,更加偏向于法治。
十幾年前,秦軍滅掉了東周,結束了周朝。
當時呂不韋為相,秦國開始了廣納人才的政策,四處招攬各國的精英。
而李斯也牢牢地把握住了這次機會,希望能夠發揚自己手中的帝王之術。
相比李斯,韓非更善于思辨。
但是由于天生的缺陷,他并不善于言辭,而且他的內心非常敏感。
在本質上他與李斯可以說是不謀而合的,對老師荀子所說的儒家理念,并不是全盤接受,也不全盤否定。
他們更加奉行的是政治典章和嚴峻的刑法。
韓非的核心思想【法、術、勢】三者互相聯系,互相襯托,集合了皇帝、法制、推行等內容,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韓非才是法家的極大成者。
可惜韓非這一生命途多舛。
秦王嬴政加冠之禮,掌握了實權以后,便開始了東出六國。
在呂不韋的推薦下,李斯很快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
李斯運用帝王之術,很快給秦王出了一條計謀,他向秦王建議,派謀士周游六國,以重金收買六國權臣,讓六國之間互相猜忌。
當時最受影響的就是齊國,齊國的齊相被秦國用重金收買之后安于現狀,在秦國攻陷其他五國時袖手旁觀,坐山觀虎。
因此李斯的建議也直接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可是韓非他的日子卻過得并不怎么樣。
作為韓國的公子必然會為韓國出力。
韓國是在戰國中綜合實力最弱,雖然韓非子曾多次上書諫言韓王,要改變韓國以往的治國方針,興農業,重民生,固邊境等,但韓王并沒有完全聽取他的意見。
韓非的舉動沒有得到韓王的認同,卻被秦始皇嬴政看中。
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他看到韓非的文章后說:【寡人若能見到此人,與他交游,便是死也沒遺憾了。】
而因秦國攻韓,韓王在危急關頭召見韓非,與韓非謀劃削弱秦國的實力。
于是韓非來到了秦國。
從秦始皇對韓非的大為賞識,到任用不決,其中的時間很短,韓非很清楚個中玄機。
秦始皇讀過韓非的政治理論后慧眼識珠,這本是很好的開端。
但未必所有良好的開端都有一個良好的結果,在處理韓國關系主張上,韓非的【存韓論】讓秦王清醒地審視了對韓非的賞識。
韓非韓國公室身份也使得秦王在任用決定上需要格外審慎研判,畢竟四年前有鄭國渠事件的前車之鑒。
而且韓非也清楚李斯這位同窗并不是很歡迎他的到來,還得罪了姚賈。
如今深陷牢籠,恐怕是再無機會施展一生所學。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韓非嘆息了一聲,不再思索這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