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齊桓公最開始并不想讓管仲為國相,還是想讓鮑叔牙擔任這個職位。
不過鮑叔牙認為管仲比自己更適合這個職位,于是再次大力推薦觀眾。
【主公如果只想管理好齊國,有高傒和我就夠了。如想建樹王霸天下的不世功業,那非用管仲不可!】
鮑叔牙認為他與管仲相比,有五點是不如管仲的。
首先是寬厚仁慈,能安撫百姓,鮑叔牙不如管仲。
治理國家,能抓住根本,他不如管仲。
忠信可結于諸侯,他不如管仲。
能給國家制定規范和禮儀,他不如管仲。
最后,能站在軍門前指揮練武,使將士勇氣倍增,他更不如管仲。
管仲有了這五個強項,所以要是他當宰相的話,一定可以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齊桓公這個時候還是不怎么放心,想要試探一下管仲的學問。
鮑叔牙否定了這個想法,用一句話說服了齊桓公。
【非常的人,必須以非常的禮節相待才行,天下的人知道主公尊賢禮士,不計私怨,會有更多的人來齊國效忠盡智!】
齊桓公這才同意,即命人擇定吉日良辰,用【郊迎】的大禮,親自迎接管仲并同車進城。
之后整個齊國便在管仲的治理下高速發展。
思及如今的局面,鮑叔牙還想起了一件事。
當年鄭國與齊國結盟,回國后,桓公、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曾在一起飲酒。
飲到高興時,齊桓公問鮑叔牙為什么不給他祝酒。
那個時候鮑叔牙希望大家都能不忘初心。
借著這個機會,他針對另外三個人說了一番話。
【希望齊桓公別忘記流亡在莒國的時候,希望管仲別忘記被綁在魯國的時候,希望寧戚別忘記車下喂牛的時候。】
齊桓公當時的回答讓他十分欣慰,【我和兩位大夫能夠不忘記您的忠告,國家就一定沒有危險了。】
可是現在看來,齊桓公可能還是變了。
鮑叔牙也知道,自己是過于剛正了。
前幾個月,管仲病了,齊桓公去慰問,詢問誰接管仲的班。
齊桓公認為鮑叔牙可以擔當這個職位。
而管仲則認為不行。
管仲認為鮑叔牙為人廉潔,做清官可以,做宰相不行。
能力比他低的,他不放在眼里,誰犯錯誤,他知道了,終身不忘。
他掌管國務,不當和事佬,上不討好君心,下不迎合民意。
這樣下去,要不了多久,就會得罪齊桓公。
鮑叔牙十分認同管仲的說法。
聽后笑著說管仲說得正確,管仲這樣是為國不對朋友有私心。
后來管仲逝世,齊桓公聽從他的遺言,讓公孫隰朋稱相。
很快,公孫隰朋逝世,齊桓公堅持讓鮑叔牙稱相,鮑叔牙說稱相可以,但是必須辭去易牙、開方、豎刁三人。
齊桓公照做了,但一段時間過后,齊桓公想念易牙、開方、豎刁三人,又把他們征召回來。
這就讓鮑叔牙很難以接受。
現在他的身體也不行了,他很擔心自己去世之后齊國的發展。
他現在都不敢想象以后會發生什么事,生怕自己的想法成真。
不過現在他也毫無辦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鮑叔牙嘆息一聲,起身向著屋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