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戰國世界。
公元前302年
孟老夫子今年七十二歲,距離他回到父母之邦已經有十年了。
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他已經垂垂老矣。
近三十年的游說諸侯,還有近十年的沉淀,使他明白他的仁政思想在現實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這個理想的實現只有寄希望于來者。
在【諸天視頻】看到管仲出現在【十大名相】之中時他是有些差異的。
當然,他對前面有些人也有些異議。
只是那些人他都不熟悉,不了解全貌無法評價。
不過對于管仲他卻是十分熟悉。
管仲是春秋時期的諸子之一,被稱為管子,是當時叱咤風云、相齊獨霸天下的顯要人物。
當年孟老夫子的弟子公孫丑還詢問過他。
看著眼前的畫面,他回憶起了那一天。
公孫丑問他道:【如果您在齊國掌權,管仲、晏子那樣的功業,能再次建立起來嗎?】
當時的孟老夫子認為公孫丑果然是個齊國人,只知道管仲、晏子罷了。
他給公孫丑舉了個例子。
有人問曾西說:“你和子路相比,誰賢?”
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我的先人所敬畏的人。”
那人又問:“那么你和管仲相比誰賢?”
曾西頓時很不高興地說:“你為什么竟拿我同管仲相比?管仲得到齊桓公的信任是那樣專一,執掌國政是那樣長久,而功業卻是那樣卑微。你為什么竟拿我同這個人相比?”
然后孟老夫子接著回答說:【管仲那樣的人是曾西不愿做的,而你以為我會愿意嗎?】
當時的公孫丑很疑惑:【管仲使他的君主稱霸,晏子使他的君主揚名,管仲、晏子還不值得效仿嗎?】
孟老夫子的回答是:【憑齊國的條件稱王天下,真是易如反掌。】
當時的公孫丑感到更加疑惑了,又繼續詢問他。
【憑文王的德行,壽近百歲才去世,尚且沒能使仁政遍及天下。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這才使仁政遍及到天下。現在您說起稱王天下,似乎很容易的樣子,那么文王也不值得效法了嗎?】
孟老夫子當年解釋說天下歸順殷朝很久了,久了就難改變了。
而商紂距武丁的時代不算長,勛舊世家遺留的習俗,及當時流行的良好風氣和仁惠的政教措施,還有留存下來的。
那個時候沒有一尺土地不是商紂王的疆土,沒有一個人不是他的臣民,然而文王還是在百里見方的地方興起,所以是很困難的。
而現在齊國有那么大的地方了,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必定是古人的一倍,當時由齊國來統一天下,是易如反掌的事,所以孟老夫子認為管仲并不值得太過于稱道。
孟老夫子并不否認管仲是個人才。
他當年說過一段話:【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這段話里,管仲是孟老夫子所列的天降大任的杰出人物。
只不過管仲的所作所為,沒有達到孟老夫子的期望,所以他看到管仲出現在畫面中的時候有些詫異。
孟老夫子知道這也和他的主張有關,孔子對于管仲的評價就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