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離管仲的時代只有一百來年,他也曾經評價過管仲。
孟老夫子自然是對孔子的言論記得十分清楚的。
孟老夫子知道在孔子甚至在大多數人心中,【仁】的標準是非常高的。
所以,孔子很少使用【仁】來評價一個人。
當年孔子評價【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認為【殷有三仁焉。】
而在孔子的言論中,除了以上冒死進諫商紂的三個忠臣:微子、箕子、比干,能得到這個殊榮的就只有管仲了。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了孔子一個問題:【齊桓公殺掉了自己的王位競爭對手公子糾,公子糾的謀士召忽死節了,管仲也是公子糾的謀士,不但不死節,還轉臉就輔佐了公子糾的敵人公子小白。這樣的人,能說他仁嗎?】
孔子當時回答道:【齊桓公成就諸侯霸業、會盟天下,卻沒有大動干戈、武力征伐,全靠管仲的才能。管仲可以稱得上“仁”。】
孔子沒有去贊美【為主死節】的召忽,而是對【背主求榮】的管仲大加贊賞,不僅因為管仲有大才,還因為管仲使用和平崛起的策略輔佐齊桓公成就了霸業,沒有讓百姓受戰爭之苦。
所以,孔子認為,管仲是【仁】的。
而當時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貢表示不同意孔子對管仲的評價,還是糾結于管仲背叛公子糾。
孔子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匡扶天下,老百姓至今仍然受益。要是沒有管仲,華夏早就成了戎狄的殖民地,我們就成了亡國奴。那個沒有為天下人做半點貢獻而以死盡忠的召忽怎么能跟管仲比?】
孔子對子貢的回答明顯比對子路的回答語氣更強烈,在大是大非面前,孔子是十分講【禮】的,甚至為自己學生的迂腐有點生氣。
這個時候,對死節的召忽,孔子連名字都不屑一提,而是用了【匹夫匹婦】來代指。
孔子是不贊成【愚忠】的,相反他很不屑。
但是孟老夫子知道這不代表孔子反對忠誠,倡導大家【見利忘義】。
而是孔子認為,在百姓福祉、民族大義面前,其他事情的優先權就會變得低。
還有人問孔子管仲的為人怎么樣?
孔子回答說:【管仲這個人當得起仁,伯氏這個貴族做了錯事,被管仲就剝奪他三百戶的食邑,導致伯氏十分貧困,每天只能吃粗糧。但即使如此,伯氏到死對管仲都沒有一句怨言。】
有人曾評價過這件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容易,但罰了一個人,能讓這個被罰的人不埋怨自己,這個就不簡單了。
這說明管仲在人格上是有深度和高度的,能讓被罰的貴族心服口服,是個很有政治智慧的人。
孔子在對管仲的評價上給了極高的贊譽,即使有背叛前主的前科,也不吝用【仁】來贊美。
但是在某些方面孔子卻是批評管仲的。
孔子對管仲的批評主要有兩條:一個是【不儉】,二是【不知禮】。
管仲聘任的官員都沒有兼職,導致官員人數眾多,這是【不儉】。
另外,管仲這個人,娶三個姓氏的女子,家里裝修的太豪華,甚至有影背墻,在當時這可是天子的規格,這就是【不知禮】。
孔子對管仲平時的生活作風頗有微詞,認為管仲【小器】。
從這些問答之中,孟老夫子可以看出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肯定他的功績,另一方面批評他的個人生活。
孟老夫子雖然觀點不同,但他認為這是【和而不同】的表現。
孔子稱贊管仲,他輕視管仲,都有各自的道理。
不過他現在更加期待的是管仲他們三個人的獎勵。
前面那些人所獲得的獎勵都十分神奇,讓孟老夫子這個見多識廣的人也很震驚。
他想知道管仲他們會獲得什么神奇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