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種說法現在看來是并不準確的,隨著進化的推進,對于人類來說,能量的攝入已經不再是問題了。
如果睡眠是為了保持能量,那補充足夠的能量,人就可以不用睡覺了。
所以,睡眠除了能保存能量,肯定還有其他的意義。
第二種說法是睡眠是為了記憶。
睡眠有助于神經組織的修復,對記憶有一定的保護和鞏固的作用。
這一點說法有一些道理,也能夠得到認可,但依舊還顯得不夠充分。
第三種是睡眠時可以高效清除腦內代謝廢物,從而恢復活力。
人腦內多數代謝產物由腦細胞排放到細胞間隙,之間的組織間液中。另一種分泌的液體腦脊液有供給腦部分營養、排出代謝廢物的作用。腦脊液沿著動脈周隙流入腦內,與腦細胞組織間液交換,將細胞間液體的代謝廢物帶至靜脈周隙,然后排出腦外。
睡眠時腦內細胞間隙比清醒時更大,這意味著睡眠時腦脊液更容易進入腦內與組織間液進行交換,睡眠可能會阻止有毒的代謝產物積累從而損害腦細胞。
睡眠時候就像用腦脊液洗了個澡,洗掉積累的代謝垃圾。睡眠的作用可謂是真正的“排毒”了。
楊楚對于這個說法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
可能并不完全,但是睡眠的一部分作用應該有這個。
此外還有說和免疫力相關的,睡眠會產生一種特定的分泌性蛋白,具備抗菌性。
生病期間往往會感到疲倦和困頓,但其實人們生病期間對睡眠需求的增加是源于自身免疫和神經系統釋放信號分子,不是感染因子本身所導致的。
其他的諸如還有,睡眠最初只是生物在進化之初為了滿足一種原始功能,至于這種原始功能是什么,沒有定論。之后又在進化之中,睡眠又慢慢獲得了更多功能。
睡覺是為了完善大腦功能,睡覺是與地球晝夜運轉規律相關,晚上睡覺是為了躲避天敵等等。
從眾多書籍里,楊楚沒有得到一個確切而完整的答案。
他不知道是這里的書籍太少,又或者以人類對于自身和生物的認知,暫時根本沒有這樣答案。
但楊楚感覺他已經有了一些收獲。
而且楊楚在這一堆書籍里,又找到了幾個讓他覺得有點意思的說法。
一個是我們根本沒有睡覺,“覺醒”才是我們要做的事。
大部分低級別生物沒有睡眠、也沒有覺醒,長期處于低感知、低動力的狀態。
比如所有的植物、細菌、病毒、浮游生物、甚至昆蟲等等。他們數量遠超人類和所有動物的總和。他們日復一日機械的運動,從來沒有醒過來。人類卻從低等生物種覺醒,獲得了智慧,獲得了掌控自己生命的主動力。
楊楚在這些書籍里,也了解到了許多他以前都不知道的知識——
在哺乳動物和鳥類中,通過分析睡眠中的眼動可以把睡眠分為兩大階段——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
快速眼動睡眠的特點是眼球的快速運動,同時也包括高頻率低擺幅的腦電和活動減少的肌電。夢大多數都在此階段產生。
非快速眼動睡眠大約在成年人睡眠中占75-80%的時間。在非快速眼動睡眠中,夢相對較少。非快速眼動睡眠包括4個階段,一二兩個階段是淺度睡眠,三四階段是深度睡眠。每個階段的睡眠又有不同的特性。
還有許多動物的睡眠時間比人類要短,比如大象每天只需要睡兩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