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二十六日,午時,張家口。
張家口歸大明九邊的宣府鎮統轄。隆慶五年(1571年)六月,朝廷下旨,令宣府、山西和大同等三鎮設馬市,與蒙古土默特部開展以茶換馬的互市貿易。
由于張家口地處蒙古草原與華北平原的分界線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距離大明的首都京師也很近,僅四百余里。所以互市一開,張家口便商賈云集,生意異常火爆。
僅半年內,通過互市進入大明的馬匹,就高達三萬六千多匹。如果再加上牛、羊、騾、毛皮等生意,張家口當年的互市總額,就價值三十多萬兩白銀!
當然,這僅僅是個開始。到了萬歷二年(1574年),張家口的互市總額,在“三鎮”里就已經一枝獨秀,價值高達四十萬兩白銀,遠遠超過了山西鎮和大同鎮的互市總和。
到了萬歷中后期,張家口的互市發展更是一日千里,互市總額的價值,超過一百萬兩白銀,完全取代了山西、大同兩鎮的互市地位,壟斷了大明與蒙古諸部絕大部分的貿易交往。
只可惜這種壟斷,不是掌握在朝廷的手里,而是掌握在晉商的手里!
在張家口的晉商中,以范永斗、王登庫、靳良玉等八大家族的實力最為雄厚。他們販賣糧食、茶葉、鹽巴、藥材和棉布等合法商品,也走私鐵器、兵甲等違禁物品。每年從中賺取的利潤,高達十幾萬兩白銀。
他們不但將張家口通往蒙古諸部的商道,緊緊捏在自己的手里。還官商勾結,竊取了大明內部海量的情報資源,左右著天下的走勢。
在這八大家族里面,其中又以山西介休縣的范家范永斗最具有代表性。
范家從大明朝立國開始,便從事著與蒙古有關的邊貿生意。合法的,走私的,和平時,戰爭期,只要有油水可撈,有錢可賺,范家都會冒著殺頭的危險,堅持不懈地與蒙古人做生意。所以他們的商號在蒙古諸部中名頭很響,有很高的知名度,賺錢自然也是最多的。
到了范永斗這一代,已經是第七代。范永斗手中掌握的資金,高達二百萬多兩白銀!在大明各地招雇的掌柜、伙計和幫工,超過一萬三千多人!
在張家口眾多的晉商中,介休范家,絕對是一個巨無霸般的,神一般的存在。
只是此時,神一般存在的范家家主范永斗,正一襲青衣,坐在范氏茶莊“大玉川”號內的帳房里,面對著厚厚的帳本,和幾個耷拉著腦袋的掌柜,愁眉苦臉,憂心忡忡。
讓范永斗憂心忡忡的,是他的庫房里,積壓了價值二十五萬兩白銀的糧食、茶葉和鹽巴等貨物!
按規定,張家口互市的時間,從每年的六月十三日開始,到七月十三日結束。其中六月十三日到六月二十六日為官市時間,其余為私市時間,歷時整整一個月。
可私底下,張家口的互市,每年早就從三月下旬悄悄開始。到進入六月、七月份后,便是異常火爆的階段,并一直持續到七月底,互市才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