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百姓如何看待大唐?”
“一個王朝,相較于后世的評價,當朝百姓的評價,更為真實。”
“后世百姓贊譽大唐又如何,后世百姓厭惡大唐又如何?這些都與當下的大唐,毫無關聯。”
“若是非要爭論,后世百姓仰慕大唐風采,但是愿意生活在大唐,卻并無幾人。”
相較于上一期始皇帝的威壓,這一期的杜甫顯得平淡許多。
就像是兩個老友席地而坐,慢慢談論著彼此的人生經歷。
“哦?不愿來此亂世,尚能理解,但若是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不知后世可有人愿意前來?”
杜甫坐在沈飛面前,茗了一口茶,平淡的說道:“我大唐,如今不如意,但也曾強盛。”
“彼時的大唐,能人志士如過江之卿,數不勝數。”
“文人墨客,猶如天上星河。”
“都城長安,繁榮富強。”
“國力強盛,萬邦來朝。”
“這般大唐,不知后世可有盛世,與其相提并論。”
說起曾經的大唐,杜甫滿心驕傲。
即便當今自己并不如意,但是也曾渡過一段富裕時期。
那段時間,杜甫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大唐的繁華。
沈飛微微一笑,說道:“大唐在后世華夏人的眼中,僅僅只是相對于歷史而言的盛世。”
“若是僅讓大家前往大唐游覽,那前來大唐的人數定然不少,但若是住在大唐,愿意前來并無幾人。”
“后世華夏何其發達?天下諸國,無人敢犯!”
“大家會向往大唐的文化、美景、才子佳人,但也不會羨慕大唐百姓的生活。”
杜甫瞇著眼睛,對后世的華夏愈發好奇。
他從沈飛的口中得出一個結論:大唐雖然亡了,但是華夏卻一直繼承了下去。
而且,愈發發揚光大。
沈飛笑了笑,繼續答道:“第二問問后世百姓,晚輩正好回答。”
“不知道杜兄可曾想過,后世華夏讓人人皆可飽覽詩書。”
“后世百姓,經歷過一次次的漂泊流離,但最終在一千多年后的華夏,走向了安定。”
“后世華夏,自然有流離的黎民百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華夏經歷過百姓流離的年代,正因為如此,才有一批又一批的能人志士站了出來。”
“他們從百姓中走出,他們當初只是一群文人,但恰恰就是這一幫文人,讓華夏百姓不再漂泊流離,不再飽受戰亂。”
聽到這里,杜甫略為驚訝:“文人,尚能救國?”
“文人,自然能救國。”
“他們從國外見到了光芒,他們在國內見慣了黑暗,正因為見證一縷陽光,他們才無比向往光明。”
“他們最先在黑暗中蘇醒,也最先在黑暗中死去。”
“后世的華夏百姓,也曾如同當今的亂世一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華夏最終迎來了曙光。”
“無戰亂,無賦稅,安居樂業。”
“十四萬萬華夏人,再也不會因為天災人禍,而導致餓死街頭。”
杜甫表面上毫無波瀾,但是內心的思緒早已經飄向遠方。
特別是聽見那一句,文人亦可救國,讓他原本灰暗的內心重燃希望。
“后世是否有人超越李太白?”
“這個倒是不好說。”
“俗語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在歷史上,倒是的確有一人能夠與李白相提并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于這最后一個問題,沈飛倒是想隱瞞一下。
“哦,居然有人能夠與李太白相提并論,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你這么一說我倒是來了興趣。”
杜甫對于沈飛的回答很感興趣。
在當前的大唐,李太白是絕對的詩壇巔峰。
貴妃磨墨力士拖鞋,皇帝都要像他求詩。
“論后世的影響力,此人不輸李太白。”
“有人學他的字,有人學他的詩,有人學他的風骨。”
“他向天下人展示了另一種盛世氣象。”
“在他那個朝代當中,要數他的胸懷最為博大,他的境界最為崇高。”
“他的人格最為健全,他的情感最為深沉。”
“他的眼光敏銳,他的情感細膩,他的體察最為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