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和周飛均為禁軍教頭,就啟用他兩人吧。你盡快擬好奏本,明早奏請皇上。”
梁太尉趕緊說道:“遵從宰相意愿,在下按照宰相的布置,校場點兵就是。”
翌日,宋徽宗趙佶天子升朝,三聲凈鞭響后,文武百官齊齊站立兩旁。殿頭大聲叫道:“有事出班早奏,無事卷簾退朝!”
只見梁師成手持朝牌出列道:“下官有本要奏。”
“準奏!”
“有一股禍國殃民的匪患,許久以來盤踞在天息山上,打家劫舍,對抗官府,十余年前曾搶劫皇糧未給予殲滅,這伙強盜恣意橫行,近期聚集近千人馬,流竄至京,在汴京郊外的原始森林殺人行兇。致使民間動亂,人心惶恐。奏稟皇上派官兵剿滅之!”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或竊竊私語。宰相李邦彥對梁師成玩弄文字的本事十分贊賞,天息山強盜一會兒功夫在他口中成了千軍萬馬。只見李宰相手持朝牌上前一步:“下官有話要講。”
“李宰相有話請講!”
“啟奏皇上,我大宋朝歷時百年,子民安居樂業,一片富庶升平。然外有大遼侵占我國土,是為國難;內有天息山匪患膽大妄為,聚眾對抗朝廷,是為叛亂。微臣以為,眼下還當以國難為重,平亂為先。”
文武大臣紛紛表示附議,奏請皇上派大軍征討天息山,根除匪患,還百姓寧日,還天下太平。
經商議,宋徽宗下旨:“征討天息山!”
官場上戰戰兢兢的徐布仁,本欲五旬后辭官還鄉,侍奉父母雙親安度晚年。豈料白有余去而復返,帶來了李宰相的任命,命他暫代都太尉一職,領兩萬大軍,征剿天息山。
“李宰相吩咐,請徐太守務必活捉張坷垃,追問出玉璽的下落。”白有余補充道,并明確許諾:此次征剿成功,徐布仁便是都太尉,調至汴京,位極人臣。趙元郎晉升少府,隨徐布仁一起進京。
徐布仁欣喜過后才真切地領悟到,人生在世是波瀾起伏的,命運也能峰回路轉。攀上了宰相李邦彥,暫代都太尉,大運降臨之快,他多少有些忐忑。
再說趙元郎真可謂是達成所愿,終于可以征剿天息山。有李邦彥這種“動為身謀、不恤國計者”,為報殺子之仇,可派朝廷兩萬大軍,圍剿天息山百十個賊寇,焉能不馬到成功。
趙家三代經商,他父親趙璞繼承了董記糧鋪后,志在改換門庭,使趙家、董家從世代商人的身份中擺脫出來,父親對天發誓,一定要讓兒子入仕做官,使趙家成為士大夫貴族世家。然而這一切都被張坷垃的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毀于一旦。趙元郎被貶十多年,一直臥薪嘗膽,枕戈飲膽,終于等到了親自帶兵剿滅天息山匪徒,將張坷垃碎尸萬段的機會,還可加官進爵,晉升少府,趙元郎亦可以實現多年的夙愿,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想到這里,他的狂喜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