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時刻關注著遼國的動態,派往的斥候一封封回信摞在面前,信中無疑地顯示一個內容:遼帝身體不行了。
遼景宗耶律賢確實已經油盡燈枯,他強撐著的身體已經像被風吹過的野草般向下傾倒。在此之前,他還做了一個迷惑性動作,親自率領大軍攻宋,于瓦橋關大敗宋軍,俘宋將數名,斬殺甚眾。是為瓦橋關之戰。
這日,耶律賢統率文武百官出狩云州。這是契丹皇帝在建國之后依舊保持著游牧民族四時轉徙、車馬為家的生活方式,采取四時巡狩制,每到巡狩地的居所,即稱“捺缽”,契丹語“行在”和“行宮”之義。
遼帝四時各有捺缽之地,有時同一季內的捺缽地也無定所。春捺缽往往在鴨子河濼(在今吉林大安境內),夏捺缽多在吐兒山(今大興安嶺南麓),秋捺缽常在伏虎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冬捺缽一般在廣平淀(今內蒙古奈曼旗東北)。
捺缽期間,遼朝中央的北面臣僚都須隨從,南面官則只有樞密院和中書省的要官前往。四時捺缽中以冬夏兩次最為重要,軍國大政都在這時的南北臣僚會議上討論決定。因而,捺缽也是遼朝重大政令決策頒布的政治中心。
云州,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唐設云州,設立大同軍節度使。神冊元年(916年),遼國從代北至河曲,北至陰山,設置西南面招討司,選有功勛者擔任此職,已經對云州地區有所控制。
后晉石敬瑭割讓山前、代北等燕云十六州與遼國后,遼國視云州為重地,以親王主云州之政,表示對云州的重視。后重熙十三年,公元1045年升為西京。
遼后來共設有五京,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遼帝耶律賢在路上便已吐血不止,好不容易到了云州想好好將養一下,卻聽到了幽州等地叛亂的消息。
原來幽州等地聽聞了遼帝恐將駕崩的消息,于是漢人們聚眾起義,攻進幽州刺史衙門,擒殺了刺史,奪了刺史衙門以及四城城門。正待往宋朝送信以求援軍的時候,遼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平叛了起義,把幽州里所有的叛軍斬首示眾,以震懾城內的百姓。百姓們見遼國依然強大,遼軍依然強橫,于是聚眾起義的心思慢慢地淡了下來。
遼帝聽到叛亂平息的消息后大大舒了一口氣,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強撐,以及不顧身體的病狀依然發動瓦橋關之戰帶來的身體震蕩后,遼帝耶律賢在云州已然臥床不起。
蕭綽每日以淚洗面,此時她的父親蕭思溫已經故去,后黨勢力凋零,她日夜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她喚來耶律隆緒說道:“孩兒,如今你父皇恐不久于人世,宗室們又在虎視眈眈,你說我們孤兒寡母如今該怎么辦?”
耶律隆緒也是一臉憂慮,此時他才十二歲,還是個孩子,每日里只熟悉弓馬詩書之事,哪里會料到一旦父皇駕崩之后的事情。
他見母后悲戚憔悴,聲淚俱下,忍不住安慰道:“母后且寬心,父皇睿智一生,難道沒有料到身后事如何嗎?我猜想父皇已然安排妥當,母后照顧好自己身體為要!”